吊类/
刺尾鱼科Acanthuridae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Acanthuriformes / 刺尾鱼目Acanthuroidei / 刺尾鱼亚目Acanthuridae / 刺尾鱼科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刺尾鱼目>刺尾鱼科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成体雌雄异体,形态相似
除藻
珊瑚安全
无脊椎动物安全
简介《水族名录》原创内容版权,谢绝转载
  Acanthuridae/刺尾鱼科台译刺尾鲷科,该科的鱼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吊类,也常叫作粗皮鲷科。   刺尾鱼科包括大约86种鱼,都是热带海洋鱼类,通常栖息在珊瑚礁周围。其中大西洋中有六种,其余则在印度洋太平洋中。刺尾鱼科有许多种类颜色鲜艳,在水族爱好者中很受欢迎。   刺尾鱼科中文学名,源自该科鱼类瘦而有力的尾柄上具有的一个或多个尾刺,这也是该科的独有的特征之一。刺尾鱼科鱼类的背鳍、臀鳍和尾鳍都很大。除了Naso/鼻鱼属鱼类胸鳍短而宽之外,科内其它属鱼的胸鳍都长而窄。刺尾鱼科鱼的鱼嘴都很小,方便进入缝隙啃食藻类。其中Ctenochaetus/栉齿刺尾鱼属鱼的鱼嘴相对较宽,并且具有活动的齿,能以刮的方式从岩石上刮下藻类以及碎屑。   刺尾鱼科的尾刺是它们攻击和自卫的武器,用以抵御Muraenesocidae/海鳗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亚科Sphyraenidae/金梭鱼科(海狼)等捕食者的攻击,同时也用于解决种内冲突。尾刺在平时会贴在身体上,在使用时则会立起来。尾刺不与肌肉相连,仅通过肌腱固定在脊柱上,所以它们并不能通过控制尾刺的开合来刺伤来犯者,而是在游动时大力甩动尾鳍,使来犯者划伤,这是刺尾鱼科十分独特的攻击方式。许多种类的尾刺与身体还有明显的颜色差别,起着警戒色的作用。不过,Prionurus/多板盾尾鱼属鼻鱼属的尾刺是固定的,而且已经成为板状从而几乎丧失了攻击和自卫能力,其结构类似Thunnini/金枪鱼族鱼类的尾柄侧突,作用是提高游速。吊类全名是倒吊类,其名来源是渔民捕鱼收网时,其尾刺经常使得鱼倒吊在渔网上。   刺尾鱼科大多数物种不大,一般成体体长为15~40厘米,但部分Acanthurus/刺尾鱼属、部分多板盾尾鱼属以及大多数鼻鱼属的鱼,则可以长到很大。例如鼻鱼属Naso annulatus/突角鼻鱼(白边独角吊)就可以长到1米以上,它也是能买到得最大的种类;而最小的种类是Ctenochaetus tominiensis/印尼栉齿刺尾鱼(火箭吊),成体大小只有12厘米。   刺尾鱼科的鱼类两性不易分别,其体色没有性别差异。只是雄鱼通常大于雌鱼,且在繁殖期的雄鱼色泽可能会更浓而已。不过,在鼻鱼属的鱼类中,雄鱼额头上的鼻状突起通常会随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并可以以此来判断雄鱼的年龄。   刺尾鱼科的鱼都使用水中受精的方式完成繁衍。刺尾鱼科鱼类一般产卵于黄昏,一开始雌鱼雄鱼平行地游泳,而后忽然向上游动两到三米,同时释放卵子和精子。向上游动距离视种类而定,有时还会冲出水面。由于排卵时特别容易受到捕食者的威胁,所以如果区域内密度较高,它们会采取组群产卵的方式,它们一对一对分别行动,而后返回群体中;但当密度较小时,则只能采取配对产卵地方式。许多种类会选择在满月产卵,这应该与满月时潮汐最强有关。许多珊瑚礁生物都会吃掉鱼卵与稚鱼,这些潮汐使鱼卵与稚鱼可以远离珊瑚礁。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与物种以及水温有关,通常时间不长。以Acanthurus triostegus/横带刺尾鱼(斑马吊)为例,水温24°C时,仅需26小时即可完成孵化。   刺尾鱼科的鱼类稚鱼体型小,呈盘形,透明且无鳞,型态较一般鱼类特殊。加上浮游期漫长造成了其稚鱼存活率十分低下,不过与之对应的,刺尾鱼科鱼类的产卵数量是巨大的,例如12厘米左右的斑马吊,其雌鱼一次产卵可达40000多枚。这种繁衍策略也带来了一定好处,浮游期长时间的随波逐流,使得刺尾鱼科鱼类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   刺尾鱼科中,有一些种类的雌鱼每月产卵,而其余则可以观察到季节性的产卵周期。这些差异甚至可能发生在种内,以适应各自的栖息地。例如,斑马吊位处赤道附近的种群,雌鱼是全年产卵的;而在夏威夷的种群,雌鱼只在每年12月至7月之间产卵。   环境条件不仅仅影响着产卵,同样也影响着它们的行为模式。以Acanthurus nigrofuscus/褐斑刺尾鱼(薰衣草吊)为例,在埃拉特湾的个别区域,薰衣草吊将其栖息地分为觅食区和休息区。每天的开始,它们多达400多位的成员会从休息区的出发来到觅食区,并在那里一起进食,而后在晚上返回礁石组成的休息区睡觉。而其它区域,薰衣草吊平时只以小群为单位,在直径10至20米的区域内进食和休息,仅在产卵阶段形成较大的种群。另一个例子是,在马尔代夫原本没有大群的斑马吊,而在1998年马尔代夫附近的珊瑚大量死亡期间,藻类大量繁殖,斑马吊蜂拥而至,其种群数量可达1000多条。   刺尾鱼科的许多种类在幼鱼时期都是单独行动,并且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地性。这是因为幼鱼须要珊瑚丛的庇护以躲避掠食者,而不敢冒险进入礁石区域,因此可捕食的藻类数量受到大大的限制。它必须赶走潜在的竞争者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待长成成鱼时,它们就可以来到藻类丰富的礁石区了。此时,许多种类仍然喜欢单独或者成对活动,不过也有不少种类开始群游了。它们集体觅食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压制那些Pomacentridae/雀鲷科的小鱼。雀鲷科的鱼体型都不大,但有着强烈的领地性,会对进入领地者进行凶猛地防御型攻击。雀鲷科的鱼虽不以藻类为食,但是会以藻类生态培育出的浮游生物为食。为此它们将极力保护藻类相关的生态不被吊类破坏。   刺尾鱼科的鱼孵化后,先以卵黄的营养为能量,并在5~6天后开始以浮游生物为食。大多数种类在结束稚鱼期后会转向以藻类为主食,同时以浮游动物和碎屑作为补充。也有不做转变依然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种类,比如Paracanthurus hepatus/黄尾副刺尾鱼(蓝吊)Acanthurus nigricauda/黑尾刺尾鱼(灰一字吊)。而鼻鱼属的一些种类,角长到一定程度后,从基质中捕获藻类会变得很困难,此时它们会再次转变为食用浮游生物。   植物性食物消化难度较高,且刺尾鱼科鱼类对植物性食物的消化能力不强,故而在食性转变为植物后,其鱼肠的长度也会大大地增加。其3厘米幼鱼的鱼肠长度约为10厘米,而16厘米成鱼的鱼肠可以达到90厘米。   刺尾鱼科有些物种还会吃掉自己或其它鱼类的粪便。它们可以利用半消化的食物残渣,水族爱好者把它们通称为食屎吊。比如常见的Acanthurus pyroferus/黑鳃刺尾鱼(黄吊)就有此特性。有些种类会吃入一些珊瑚砂,以便更好地碾磨植物性食物的细胞壁。对于生活在大堡礁上的刺尾鱼属鱼类,研究者还在其消化道中发现了可以与之共生的特定微生物,这是大堡礁上独有的现象。   自然环境下,大多数刺尾鱼科物种仅使用几种特定的食物来源。例如,Acanthurus japonicus/日本刺尾鱼(七彩吊)只吃礁石上的丝状藻类;Acanthurus randalli/蓝氏刺尾鱼食用钙质藻类;薰衣草吊的食物是季节性的,夏季吃红色和棕色藻类,冬季吃绿色藻类。绿藻里的脂肪酸是薰衣草吊的冬季产卵所需,如没有绿藻供给,则会影响其产卵能力。   但在水族箱内,大部分吊类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饲料。经过训食后,颗粒薄片,荤粮素粮都可以成为主食,但建议参考其原始的食物结构完成荤素配比。   刺尾鱼科鱼类的鳞片和一般印象里的鱼鳞有所不同,是一种小型的栉鳞,摸起来很粗糙,所以以前也叫粗皮鲷科。这种鱼鳞保护力不强,水族箱中的细菌与寄生虫密度又远大于海洋中,这使得吊类基本都是易感染体表寄生虫的鱼类。其中Acanthurus achilles/心斑刺尾鱼(鸡心吊)Acanthurus leucosternon/白胸刺尾鱼(粉蓝吊)更是常年的病号。   吊类在水族箱还十分容易感染肠道寄生虫。正如前文提到的,这些鱼类不少属于食粪动物/coprophagy。随着粪便,这些寄生虫会在相关鱼类之间迅速传播,所幸这种行为同样也有助于药物的迅速传播。   吊类在水族箱内属于吃得多拉得多的角色,所以不推荐饲养过密从而引起水质恶化。而且吊类需要大量的游泳空间,过密会使得鱼的游动空间变狭小。在奥地利的动物福利法中甚至规定,当地只有1000升以上的水族箱才有资格饲养吊类。   刺尾鱼科的鱼有不少是具有食用价值的。以渔业为目的的捕捞,夏威夷有13种,帕劳有6种。这些鱼含有大量的ω-3不饱和脂肪酸,是生产心血管产品的原材料。有些种类食用特定藻类后,会带有刺尾鱼毒素雪卡毒素,鱼类本身不受这种毒素影响,但对人类甚至可以致命。处理尾刺时也须要格外小心,虽然尾刺里没有毒液,但划伤时蛋白质化合物可能渗入伤口导致伤口感染,虽无性命之忧,但疼痛与肿胀可能会持续数周之久。有些种类在背鳍棘上会有毒腺,例如蓝吊
在小程序内显示全部内容
中文学名
图文简略
刺尾鱼科内类别[共86/已收录86]
Acanthuridae 刺尾鱼科 吊类 刺尾鲷科[台] 粗皮鲷科Acanthurinae 刺尾鱼亚科 刺尾鲷亚科[台]Acanthurus 刺尾鱼属 刺尾鲷属[台]Zebrasoma 高鳍刺尾鱼属 高鳍刺尾鲷属[台]Ctenochaetus 栉齿刺尾鱼属 栉齿刺尾鲷属[台]Paracanthurus 副刺尾鱼属 拟刺尾鲷属[台]Nasinae 鼻鱼亚科Naso 鼻鱼属Prionurinae 多板盾尾鱼亚科Prionurus 多板盾尾鱼属 锯尾鲷属[台]
1. 刺尾鱼亚科
1. 刺尾鱼属 [41/41]
刺尾鱼科的模式属,以藻为食,尾刺尖锐且可活动,尾刺沟显著。
Acanthurus Acanthurus leucosternon
Acanthurus Acanthurus triostegus
Acanthurus Acanthurus nigrofuscus
2. 高鳍刺尾鱼属 [7/7]
背鳍和臀鳍展开时呈三角状,是刺尾鱼中最受欢迎的属。
Zebrasoma Zebrasoma flavescens
Zebrasoma Zebrasoma xanthurum
Zebrasoma Zebrasoma velifer
3. 栉齿刺尾鱼属 [9/9]
有着可活动的梳状牙齿,以软藻和碎屑为食,很好的工具鱼。
Ctenochaetus Ctenochaetus hawaiiensis
Ctenochaetus Ctenochaetus tominiensis
Ctenochaetus Ctenochaetus marginatus
4. 副刺尾鱼属 [1/1]
尾刺后端固着于皮下,本属仅黄尾副刺尾鱼(蓝吊)一种。
Paracanthurus Paracanthurus hepatus
2. 鼻鱼亚科
1. 鼻鱼属 [21/21]前额有凸起或凸起的趋势,尾刺1~2枚,有些体长可达1米。
Naso Naso unicornis
Naso Naso elegans
Naso Naso vlamingii
3. 多板盾尾鱼亚科
1. 多板盾尾鱼属 [7/7]尾刺有3~6枚,已变为骨质盾板,具有隆脊或固定棘。
Prionurus Prionurus scalprum
Prionurus Prionurus punctatus
Prionurus Prionurus maculatus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