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带长身鰕虎
/
黄带鳚鰕虎
Gunnellichthys viridescens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
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
Teleostei / 真骨下纲
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
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
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
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
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
Ctenosquamata / 栉鳞派
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
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
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
Gobiaria / 鰕虎鱼总目
Gobiiformes / 鰕虎目
Gobioidei / 鰕虎亚目
Gobiidae / 鰕虎科
Microdesminae / 蠕鳢亚科
Gunnellichthys / 鳚鰕虎属
Gunnellichthys viridescens / 黄带鳚鰕虎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鰕虎目
>
鰕虎科
>
鳚鰕虎属
>
黄带鳚鰕虎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可微缸
aaa
简介
Gunnellichthys viridescens/黄带鳚鰕虎
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黄带长身鰕虎,常见的名称还有七彩鰕虎。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详情可查看
Gobiidae/鰕虎科
鱼类的通用描述。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背鳍硬棘20-21,背鳍分节的软条38-41;臀鳍36-40;胸鳍12-13;腹鳍I, 4;脊椎骨数24-25+33-34=57-59;体延长如鳗形,头部的长度约为体高的1.5倍;吻端圆,下颔略凸出于上颔;眼大,约等于吻长;背鳍起于头部略后方,臀鳍起于体中央,两鳍均延伸至尾鳍基部附近;尾柄短;体呈半透明,体侧有蓝色、橙色的纵纹,自吻端至尾鳍;腹部有白色纵纹,自下颔逐渐缩小至臀鳍基部中央;各鳍为透明。 栖息生态:主要生活在水深1-5公尺的海域,大多栖息在礁沙混合区或泥沙质底海域;肉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地理分布:分布印度-太平洋热带海域,台湾目前发现于垦丁周围海域。 渔业利用:小型鱼类,不具渔业经济价值。
易淆物种
粗吻短带鳚 蓝线医生(色型3)
Plagiotremus rhinorhynchos(T3)
口器位于黑线的下方,口下位。拥有超长的背鳍。身体上的黑色/黄色纹路较宽,浅色纹路较细。体色多变,从黑色到黄色各异。
配图暂缺
黄带鳚鰕虎 - 黄带长身鰕虎
Gunnellichthys viridescens
黄色纵位于身体中州,仅一条,且黄色带与白色彩宽度相近。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