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蚂蟥/
尖细金线蛭Whitmania acranulat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Lophotrochozoa / 冠轮动物总门Annelida / 环节动物门Clitellata / 环带纲Hirudinea / 蛭亚纲Euhirudinea / 真蛭下纲Arhynchobdellida / 无吻蛭目Hirudiniformes / 医蛭亚目Hirudinidae / 医蛭科Whitmania / 金线蛭属Whitmania acranulata / 尖细金线蛭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无吻蛭目>医蛭科>金线蛭属>尖细金线蛭
特性标签
淡水环境
可人工繁殖
中国有分布
简介
  Whitmania acranulata/尖细金线蛭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柳叶蚂蟥。   以水蚯蚓和昆虫幼虫为食,常常是水田里的优势种,与Hirudo nipponia/日本医蛭混在一起。不吸血。   详细资料待补充。
催更
排行榜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标本采集地 贵州贵阳和修文乌栗;湖北武昌东湖边;江苏南京南秀村和大钟亭;浙江温州和丽水地区;江西瑞昌县赤湖;陕西西乡县。   形态 身体细长,呈披针形,头部极细小。前端1/4尖细,后半最宽阔。体长28—67mm,宽3.5—8.0mm。尾吸盘甚小,从背面通常只能看到小部分,直径为1.5—2.5mm。体背部为橄榄色或茶褐色,有6条黄褐色或黑色斑纹构成的纵纹,其中以背中一对最宽。各纵纹在每节中环上似有白色乳突一个。背中纹上的黑色素有规则地膨大成为20对新月形的黑褐色斑,较清晰的约18对。每对占据前后体节相邻的两环,前后对相隔3环,但有时前后色斑相互连接形成两条波浪形的斑纹。这是本种外形上最明显的特征。尾吸盘背中有一对呈“八”字形的黑色斑纹。身体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的纵带。腹面灰黄色,两侧边缘有黑褐色斑点聚集成的带各一条。体分105环,环沟分割明晰。节Ⅰ—Ⅲ均只一环;节Ⅳ—Ⅴ各2环;节Ⅵ3环;节Ⅶ4环;节Ⅶ—ⅩⅩⅢ为完全体节,各有5环;节ⅩⅩⅣ—ⅩⅩⅤ各4环;节ⅩⅩⅥ2环;节ⅩⅩⅦ一环。眼5对,医蛭型排列,位于节Ⅱ—Ⅵ的两侧,即在第2、3、4、6及9环上。环带部的体壁内有厚腺层,共占据节xb5—ⅩⅢa2的15环。雄性生殖孔位于节Ⅻb1(第35环),雌性生殖孔位于节ⅩⅢb1(第40环)。个别标本的生殖孔分别在节Ⅺb6和节Ⅻb6环上。两孔均为横裂缝形,具有起皱的唇,位于环的前三分之一位置。肛门位于节ⅩⅩⅦ(即第105环)与尾吸盘的交界线上。   前吸盘很小,口孔在其后缘的前面。口腔狭窄,内有3个不发达的颚。呈垫状,稍侧扁,而且两侧一对较中央一个更小。消化道简单,呈直管状。咽头是一从口腔达至Ⅺ神经节的狭长管子,与后面的食道没有明确界线。食道短,同样与后面的嗉囊没有明确界线。嗉囊从ⅩⅢ神经节前达至节ⅪⅩ/ⅩⅩ,空腔时其直径仅比咽头稍大,在与肠交界处向后方伸出一对纤细的侧盲囊。雄性生殖系统有精巢10对,位于消化道的腹侧,末对较小。贮精囊在阴茎囊与阴道囊的两侧,常伸出在射精球以外,大小差异甚大,通常在节ⅪⅤ—ⅩⅤ之内。其一端连接内侧回旋状弯曲的输精管,另一端与纺锤形的射精球相通。射精球纵卧于节Ⅻ/ⅩⅢ至节ⅪⅤ的两侧,长度约为最大直径的4—6倍,有的呈S形弯曲,其前端连接射精管。射精管是一对细长且具肌肉壁的管子,从射精球的前端伸至Ⅺ神经节后,在那里突然弯向后,其中之一在神经索下穿过。两射精管沿着阴茎囊背面向后延伸至前列腺的前缘。阴茎囊是一长达4.5体节的棒锤体,从雄孔至后端直径逐渐加大,具有一球形的前列腺头。雌性生殖系统有一对卵圆形的卵巢卧于节ⅩⅥ内腹神经索的两侧和一贴附在阴茎囊末端的球形蛋白腺。两根输卵管合并成粗大的总输卵管并在节ⅩⅤ前面与阴道囊相连。阴道囊呈葫芦形,约有2体节长,卧于阴茎囊腹面,不易从上面看到全形。   鉴别特征:鉴征 身体呈披针形,头部极细小。前段1/4尖细,后半最宽阔。体背部为橄榄色或茶褐色,有6条黄褐色或黑色斑纹构成的纵纹。背中一对的两侧约有18对新月形的黑褐色斑。腹面灰色,两侧常有黑褐色斑点带各一条。5对眼,呈医蛭型排列。雄性生殖孔位于节Ⅻb1(第35环),雌性生殖孔位于节ⅩⅢb1(第40环)。嗉囊与肠交界处(即节ⅪⅩ/ⅩⅩ)向后方伸出一对纤细的侧盲囊。阴茎囊长达4.5体节。   分类讨论 本种的外形、颜色及花纹酷似穆尔(Moore,1930)描述的秀丽金线蛭(Whitmania gracilis),而穆尔根据南京和苏州标本缺少一对纤细的嗉囊盲囊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种,我国陈义(1959,1962)、陈景美(1959,1960)和宋大祥(1974,1978)以及梭斯(Soós,1969)和索耶(Sawyer,1986)均沿用了这种分法。著者认为其理由不够充足,亦不够准确,特将产于我国江苏南京、贵州贵阳和修文以及湖北武昌的大量标本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并与穆尔所作的描述做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包括南京标本在内的所有标本在外形方面,包括颜色、条纹以及生殖孔位置均相同。在内部解剖方面,所有标本均有一对纤细的嗉囊盲囊伸向后,雌、雄生殖器官的形态也与穆尔描述的秀丽金线蛭完全相同。因此著者认为它们是同一个种,秀丽金线蛭应为尖细金线蛭的同物异名。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穆尔掌握的标本太少,一对纤细的嗉囊盲囊十分不容易观察到以及前人未曾描述过尖细金线蛭的生殖系统。冈(Oka,1928)描述的台湾医蛭新种Hirudo taivana 背腹条纹及其它特征与本种完全相同,故也为本种的同物异名。   生物学:生态 本种以水蚯蚓和昆虫幼虫为食,不发达的颚虽能刺破皮肤,但不能吸血。在长江流域,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从越冬状态出土活动。4月上、中旬(水温10.5—20℃)在小水沟土块下交配。据室内培养观察,交配持续2—28小时不等。5月中、下旬在田边松软的泥土中产卵茧,尤其在当年新作的田埂,土壤湿润松软,深度20cm以内卵茧最多。在斜坡宽度为30—40cm的田埂坡面,挖土深度约20cm,则每米坡面最多有卵茧92个,最少4个,平均为32.6个。卵茧大小为6.3—8.5mm×4.5—6.5mm,平均7.5mm×5.5mm。如不计海绵层,大小为4.6—6.5mm×3.0—4.3mm,平均为5.6mm×3.7mm。整个产卵茧的过程历时40分钟到8个小时不等。亲蛭从水中进入田埂或沟边土中,接着钻成一个斜向上方或垂直的穴道,此时它前端朝上停息在穴道中。随后,环带部分分泌粘液,夹杂空气而形成泡沫,再分泌另一种粘液,成为一层包于环带周围的卵茧膜。卵自雌孔产出,落于茧膜和身体之间的空腔内,此时蛭体还分泌一种蛋白营养液于茧内。卵产完后,亲体慢慢向后方蠕动退出。在退出的同时,卵茧前后端的开孔先后被栓塞(由亲体前吸盘腺体分泌形成)所封闭。产完一个茧后,接着又在穴道的另一处产第2个茧。室内培养的亲蛭,一条最多产4个卵茧。在田间的一个穴道中有时发现有5—9个卵茧,但不知是否为一条尖细金线蛭所产。产于泥穴中的卵茧,其茧膜逐渐硬化,膜外的泡沫在风干过程中使泡与泡之间的壁破裂,形成由许多短柱互相连结而成的五角或六角形的海绵层。海绵层能减少泥土对卵茧的机械损伤,并使茧周围保存较多空气以利于胚胎发育,还能减少茧内水分的丧失,是一项保护性适应。幼蛭自5月下旬起陆续孵出,每个卵茧内含5—17条幼蛭。从卵茧形成到孵出幼蛭,一般需时15—20日。卵茧的孵化盛期在6月的上半月,到6月中旬大体上已孵化完毕。刚孵出的幼蛭的大小为4.7—7.3mm×0.5—1.0mm,平均大小5.8mm×0.6mm。体呈古铜褐或栗褐色,背中线两侧有9对细小的灰斑纹。幼蛭生长迅速,于6月12日在水沟中捉到30条孵化不久的幼蛭,体长7.6—16.9mm,其中多数体长12mm左右。本种个体数量很多,常常是水田里的优势种,与日本医蛭混在一起,又被后者叮在体上吸血,且被咬伤,失血过多者不久即死去。   国外分布:日本。   国内分布: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