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蝾螺Turbo cornut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Lophotrochozoa / 冠轮动物总门Mollusca / 软体动物门Gastropoda / 腹足纲Vetigastropoda / 古腹足亚纲Trochida / 马蹄螺目Trochoidea / 马蹄螺总科Turbinidae / 蝾螺科Turbininae / 蝾螺亚科Turbo / 蝾螺属Turbo cornutus / 角蝾螺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马蹄螺目>蝾螺科>蝾螺属>角蝾螺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Trochida/马蹄螺目螺类的简略描述。   壳多呈圆锥或蜗牛形,壳表常有颗粒、瘤结或棘等。均有鳃和厣。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壳体中型1),圆锥形,壳高54mm,壳宽53mm,壳质坚厚,周缘隆圆。壳体灰褐色。螺层6层,壳顶圆突,螺层粗肋与细肋相间,均由细薄鳞片组成,粗肋上长出一些中空的棘突,棘突环行排列,在螺旋部最大螺层中部和偏上方大多为2行,一般前者大,后者小;在体螺层中部和偏下方大多为2行,一般前者较大,后者较小。多数个体棘突朝上,少数个体棘突偏左向;在我所采到的12号57个标本中,棘突有较长、较短和中长型,较长型为较短型的5、6倍,为中长型的2、3倍。我所的标本中,以中长型居多,著者1960年6月在浙北外侧的青洪岛一一盐度较高海域采到的大个体角蝾螺(壳高98mm,壳宽95mm),其棘突即为中长型。由于只是面上采集,标签记录极为简略,我们从标本鉴察中,还看不出“生活于浪大高盐外海的角蝾螺为长棘型或有棘型,生活于波静低盐内海的角蝾螺为短棘型或无棘型”(吉良,1954;大岛等,1965)。角蝾螺的底面隆突,肋条变粗,中央者更粗,结构与壳面同,但未生棘突。螺轴平滑,轴唇向下略伸,形成半圆头突起;外唇有缺刻,内壁光滑,有虹彩亮泽。脐部为宽厚的内12缘覆盖,无脐孔。厣略呈椭圆形,浅黄色,厚重坚实,内凹面少旋,外凸面具一螺旋,密生许多大小不均的圆头短柄突起。   大小:壳体中型1),圆锥形,壳高54mm,壳宽53mm,壳质坚厚,周缘隆圆。   生物学:主要生活于亚热带海区,栖息范围广,在浙江岛屿架和广东潮下带海域种群丰厚。生活区多位于较高盐度、水质澄清和海藻繁茂的外侧海域。据尤仲杰等(1990)报道,在浙江沿海,角蝾螺仅分布于30‰等盐线左右,全年海水透明度1m以上的外岛屿附近,大陆沿岸一带未见其踪迹,成体栖息水深以0—3m处最多;郭金富等(1994)报道,广东沿海的角蝾螺栖息区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Om;Son et al.(1992)报道,角蝾螺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采捕水深为1—3m;大岛等(1965)报道,角蝾螺在日本沿海的栖息区从潮间带至15m水深左右,以2—5m处最多。关于角蝾螺的适温分布,其分布北限止于31°N左右,即从嵊泗列岛向北,不再发现角蝾螺的踪迹,而其南限却远至西、南沙海域,特别是在海南岛海域形成断续分布,确甚特殊。角蝾螺在西、南沙的记录,著者系根据熊大仁(1949)的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等5个单位调查),虽较简略并缺少引证,但非名录体式,学名全称正确,种的描述和图均较标准,符合角蝾螺性状特征,著者认同他的记录;至于是否其标本来源有问题,还是我们采集不够细,开拓海域不够深,还是海南海域确实不生角蝾螺……这些问题希望通过南海贝类资源专题调查加以解决;即使今后海南岛南部和西沙、南沙海域发现少数角蝾螺,分布中心律也表明,角蝾螺仍是一个亚热带种类。   据浙江水产学院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浙江沿海潮间带调查,角蝾螺白天潜伏于岩礁下的洞穴和岩缝隙中,日落黄昏时开始活动,20—24时左右达最高峰,以后活动减慢,在日出前1—2小时再处于静止状态。角蝾螺以褐藻类和红藻类为食,摄食嫩海带和粗枝软骨藻最多,摄食活动主要在夜间进行。角蝾螺以5龄前生长较快,最大年龄为8龄。   据广东海岛综合调查(1989—1994),1989年8月至1994年10月的潜水调查中,汕头海域和红海湾一一碣石湾海域角蝾螺的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68%和45%;生物最和栖息密度以南澳岛海域和南澎列岛海域最高,前者的平均生物量为42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9 ind/m2。   生境信息:主要生活于亚热带海区,栖息范围广,在浙江岛屿架和广东潮下带海域种群丰厚。生活区多位于较高盐度、水质澄清和海藻繁茂的外侧海域。据尤仲杰等(1990)报道,在浙江沿海,角蝾螺仅分布于30‰等盐线左右,全年海水透明度1m以上的外岛屿附近,大陆沿岸一带未见其踪迹,成体栖息水深以0—3m处最多;郭金富等(1994)报道,广东沿海的角蝾螺栖息区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Om;Son et al.(1992)报道,角蝾螺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采捕水深为1—3m;大岛等(1965)报道,角蝾螺在日本沿海的栖息区从潮间带至15m水深左右,以2—5m处最多。关于角蝾螺的适温分布,其分布北限止于31°N左右,即从嵊泗列岛向北,不再发现角蝾螺的踪迹,而其南限却远至西、南沙海域,特别是在海南岛海域形成断续分布,确甚特殊。   海拔范围:全年海水透明度1m以上的外岛屿附近,大陆沿岸一带未见其踪迹,成体栖息水深以0—3m处最多;郭金富等(1994)报道,广东沿海的角蝾螺栖息区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Om;Son et al.(1992)报道,角蝾螺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采捕水深为1—3m;大岛等(1965)报道,角蝾螺在日本沿海的栖息区从潮间带至15m水深左右,以2—5m处最多。   国外分布: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半岛南部海域。   国内分布:中国浙江,福建,广东,台湾。   经济意义:角蝾螺为马蹄螺类中种群丰厚、个体大而又生长快的重要经济种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数量均很大,广东把它作为增养殖对象是恰当的。角蝾螺是日本的重要增养殖贝类之一,20世纪80年代进行放流试验,90年代以海水笼养法首次中国育成角蝾螺获得成功,为角蝾螺的全人工养殖和提供市场大量稚贝打下基础。虽然中、日海域自然环境和角蝾螺的种群生态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方法是很可借鉴的。   经济价值:角蝾螺为马蹄螺类中种群丰厚、个体大而又生长快的重要经济种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数量均很大,广东把它作为增养殖对象是恰当的。角蝾螺是日本的重要增养殖贝类之一,20世纪80年代进行放流试验,90年代以海水笼养法首次中国育成角蝾螺获得成功,为角蝾螺的全人工养殖和提供市场大量稚贝打下基础。虽然中、日海域自然环境和角蝾螺的种群生态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方法是很可借鉴的。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