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Pterois volitans/魔鬼蓑鲉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魔鬼狮子鱼,常见的名称还有翱翔蓑鲉、长须狮子鱼、黑长须狮子鱼。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Pterois/蓑鲉属鱼类的简略描述。
背鳍硬鳍棘长,头有触须或瓣膜,各鳍多具斑,胸鳍鳍条不分支。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延长,侧扁。头中大,棘棱具明显的锯齿状。眼较小,上侧位;眼眶略突出于头背;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颚等长。鼻棘1个,小而尖,向后上,位于前鼻孔内侧;泪骨宽大且方形,外侧无棘,上缘具1骨突,稍圆突;下缘前叶钝,中叶消失,后叶圆宽,具2不明显小棘。眼眶下具5个眶下骨。泪骨中部具5辐射状感觉孔管。前鳃盖骨2-4棘;鳃盖骨具1扁棘,刺前无棱。下鳃盖骨及间鳃盖骨无棘。颅骨棘短小,骨棱低狭。侧筛骨光滑,眼前棘不明显。眶上棱高凸,眼前棘不明显,眼后棘尖锐;眼间具1对额棱,无棘;顶骨光滑,顶棱高凸,侧扁,前端和额棱相连,具顶棘与颈棘个1个;眼前至侧线前端具蝶耳棘2-3棘,微小;翼耳棘1个,低且钝;后颞颥棘1个;肩胛棘1个,圆钝;无脉棘。前额骨高突,吻背后部横凹,眼间隔深凹。吻端具一对小须;前鼻孔后缘具1短小皮瓣;眶前骨下缘具2皮瓣,前者尖长,后者宽大;眼上棘具1尖长黑色皮瓣;前鳃盖骨边缘具3羽状皮须;上下颔、眼前棘、眼后棘、眶下棱、顶棘、颈棘、眼球、鳃盖骨、颊部、体侧及鳍上无明显皮瓣。鳞颇小,圆鳞。头部、胸部鳞片细小;吻前部、上下颔、眶前骨、眼间隔、颈部、头部腹面无鳞;眼间距及顶枕部鳞片微小;胸鳍、腹鳍附近鳞片细小;背鳍、臀鳍、腹鳍无鳞。侧线上侧位,前端斜弧形,后端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鳍基部。背鳍长且大,起始于鳃孔上角上方,硬棘与鳍条有鳍膜相连,硬棘部鳍膜凹入而近基底,硬棘部的基底长于软条部的基底,第6至第8硬棘最长,最后2硬棘最短,具硬棘 XIII,软条 10-12;臀鳍起始于背鳍第1或第2软条下方,鳍长度较背鳍软条短,鳍条后方延伸至背鳍前半部,具硬棘 III,软条6-8;胸鳍宽长,下侧位,无鳍条分离,长度超过尾鳍基部,鳍条皆不分支,软条14-16;腹鳍延长且大,胸位,具硬棘 I,软条5;尾鳍圆形。体红色,头侧具10-11条横纹,眼下方具棕色辐射状条纹,体侧具25条深和浅棕色横纹交替分布;背鳍、胸鳍及腹鳍红色,具棕色斑纹横列;背鳍软条部、臀鳍及尾鳍皆淡色,鳍条散布黑棕色斑点。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质的礁石平台;也被发现于岸边到外礁区中有掩蔽的泻湖与洞穴区等。有时会形成小群鱼群。栖息深度通常在水浅的区域,但是有报告发现于 80 公尺深处。在大洋性的漂浮阶段时,可以移动很长的距离,并且远离原栖地到亚热带区域。背鳍鳍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险生物。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太平洋: 东起于东印度洋的可可群岛-基灵群岛(Cocos-Keeling Is.)与西澳大利亚,西至马可萨斯岛(Marquesas Is.)与奥埃诺群岛(Oeno Is.) (皮特凯恩岛群) ,北至日本南部与韩国南部,南至罗得豪岛(Lord Howe Is.),纽西兰北部与奥斯垂群岛(Austral Is.)。台湾各地均有分布。
渔业利用:中小型鱼类,除学术研究及水族观赏外,偶有人食用。已能人工繁殖,在水族商业上具有经济性。 鳍膜颜色有个体差异 易淆物种辐纹蓑鲉 - 白针狮子鱼
Pterois radiata体被栉鳞。眼上触须暗褐色,末端白色。体侧暗色带较宽,白色较窄。胸鳍膜无黑点,尾鳍鳍条无黑点。触角蓑鲉 - 红长须狮子鱼
Pterois antennata体被栉鳞。眼上触须有4~5个暗色色环。体侧明暗色带较多较细。胸鳍膜有许多黑点,尾鳍鳍条布满黑点。魔鬼蓑鲉 - 魔鬼狮子鱼
Pterois volitans体被圆鳞。眼上触须长于眼径2倍以上。尾鳍鳍条布满黑色斑点。环纹蓑鲉 - 龙须狮子鱼
Pterois lunulata体被圆鳞。眼上触须较短,小于等于眼径。尾鳍无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