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海星/
棘帕特里海燕[暂]Patiria pectinifer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Echinodermata / 棘皮动物门Asterozoa / 海星亚门Asteroidea / 海星纲AmbuloasteroideaNeoasteroidea / 新海星下纲Valvatacea / 瓣棘海星总目Valvatida / 瓣棘海星目Asterinidae / 海燕科Patiria / 帕特里海燕属Patiria pectinifera / 棘帕特里海燕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瓣棘海星目>海燕科>帕特里海燕属>棘帕特里海燕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Patiria pectinifera没有正式的中文名,暂译为棘帕特里海燕,曾被划分为Asterina pectinifera/海燕,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海燕海星。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Asterozoa/海星亚门海星类的简略描述。   其下物种的特征包括呈星形的身体和径向发散的对称轴。   以下摘录自《中国经济动物》:   形态描述:腕普通为5个,但也有4-8个腕的。辐径(R) 75毫米,间辐径(r)52毫米,辐径和间辐径的比例(R:r)为1.5左右。反口面稍隆起,口面很平。盘的边缘很薄。   反口面的背板有两种:初级板大而隆起,呈半月形,其凹面弯向盘的中心,依板的大小不同,每板上具小棘15-40个;在初级板中间有成粗的、圆形或椭圆形次级板,每板上具颗粒状小棘5-15个。盘的边缘附近没有次级板,只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初级板,排列成与辐中线平行的行列;各板上具颗粒状小棘6-20个。   口板大而明显,生有两列钝而扁平的棘,一列位于沟的边缘,数目是5-8个;另一列位于口面,数目是5-6个。腹侧板为不规则的多角形,成复瓦状排列,靠近步带沟者较大,靠近边缘者较小,各板上有排列成栉状的棘3-1.0个。侧步带板具棘两行,一行在步带沟内,一行在口面,每行具扁平棘3-5个。筛板大,呈圆形,数目普通是一个,但也有2-3个的。   生活时体色很美丽,反口面普通为深蓝和丹红色交互排列,但变化很大——从完全深蓝色到完全丹红色。口面为桔黄色。   生境信息:动物普通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礁底,有的生活在沙底或碎贝壳底。繁殖季节在6-7月。   国外分布:分布于太平洋北部,苏联远东海、日本、朝鲜。   国内分布:我国黄渤海。   经济意义:晒干弄碎,可充肥料,山东沿海各地渔民早经采用;此外还可作药用,据李时珍所编《本草纲目》中记载:“气味:咸温无毒。主治阴雨发损痛,养汁服,取汗郎解;亦入滋阴药”。
海燕海星 Patiria pectinifera 棘帕特里海燕[暂]  六足个体六足个体
海燕海星 Patiria pectinifera 棘帕特里海燕[暂]  四足个体四足个体
海燕海星 Patiria pectinifera 棘帕特里海燕[暂]  能短暂曝露在空气中能短暂曝露在空气中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