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沼虾Macrobrachium formosense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Ecdysozoa / 蜕皮动物总门Arthropoda / 节肢动物门Crustacea / 甲壳亚门Malacostraca / 软甲纲Eumalacostraca / 真软甲亚纲Eucarida / 真虾总目Decapoda / 十足目Pleocyemata / 腹胚亚目Caridea / 真虾下目Palaemonoidea / 长臂虾总科Palaemonidae / 长臂虾科Palaemoninae / 长臂虾亚科Macrobrachium / 沼虾属Macrobrachium formosense / 台湾沼虾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台湾沼虾
特性标签
淡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Pleocyemata/腹胚亚目虾类的通用描述。   腹胚亚目是1963年由马丁·布尔肯罗德(Martin Burkenroad)提出的。通过引入腹胚亚目,布尔肯罗德使用单系群的Dendrobranchiata/枝鳃亚目(明虾)腹胚亚目取代了过去分类中的爬行亚目游泳亚目腹胚亚目目包括了此前的爬行亚目中的所有动物以及Stenopodidea/猬虾下目Caridea/真虾下目中的所有动物,也就是各种虾类、寄居蟹类、蟹类。   这些物种共同的特点是有育卵的行为,而明虾是直接将卵释入水中。故而分类上比爬行亚目游泳亚目的分类更为清晰。   这些物种多数可供食用,是经济意义最大的一类甲壳动物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特征:额角约为头胸甲长的O.6倍强,超出第一触角柄末端到鳞片末端,通常约伸至第一触角柄与鳞片末端间距离的中部位置,在眼的上方稍微隆起;上缘具12~14齿,多数为13齿,有3~4齿在眼眶后方头胸甲上,第1、2齿问的距离稍大于第2、3齿间的距离,其他各齿问的距离几乎相等,末齿与顶端间的距离常最短。下缘具2~4齿,通常都为3齿,分布于下缘的末半。头胸甲遍布小刺状突,但在触角刺下方,肝刺前方的区域,常光滑无刺。腹部光滑,在侧甲的边缘则密布较粗的刺状突,尤以第4、5腹节的后侧角更甚。尾节和尾肢的外侧亦密布小刺状突。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1.6~1.8倍,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5~1.8倍,尾节长约为宽的2.3~2.4倍,背面具二对背刺,前对位于该节的中部附近,后对位于前对与尾节末端的中间位置,末端中央为一钝刺,其两侧各具两末侧刺,内侧刺较外侧刺长,约与中央钝刺近等长,或稍微超出其末端,在两内侧刺间具20对左右羽状刚毛,毛显著长于刺。   第一触角柄约伸至鳞片的2/3处,柄刺约伸至角膜的末缘,第二节短于第三节。第二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3.2倍。第三颚足约伸至第一触角柄的末端附近,末节约为末第二节长的4/5,稍短于末第三节长的一半。   第一步足腕节约1/3超出鳞片末端;指节稍短于掌部,约为掌部长的O.9倍,腕节约为长的2.O~2.1倍,长节约为腕节的0.8倍。第二对步足左右同形、等大(表6);雌性通常仅腕节的1/2~2/3超出鳞片的末端,雄性较雌性者显著长大,且明显超过体长,在充分成长的个体中,通常约为体长的1.7倍,各节表面均密布小刺,成体的长节约1/3~1/2超出鳞片末端;指节大于掌部长度的一半,闭合时可动指尖端明显超出相对指的外缘,在两指切缘的基部各具2齿,末齿较基齿稍大,不动指的基齿通常都由4个齿状突叠合而成,两指基部切缘两侧各具短绒毛一列;腕节非常显著地长于掌部,长约为宽的8~9倍;长节长于指节;座节在大个体的雄性通常都短于指节,但雌性或较小的雄性个体则是长于指节。后三对步足各节上均盖有小刺,其中第三对明显粗大,掌节末端约伸至鳞片末缘;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2~3.5倍,腕节约为掌节长的1.6倍,长节长于掌节,约为掌节长的1.1倍。第五步足约伸至鳞片的2/3~3/4处;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4倍,腕节约为掌节长的0.6倍,长节与掌节近相等。   体长:一般约为70~100mm。最大者可达125mm以上。卵小,卵径为:0.47~0.57×0.61~0.73mm。分类讨论:自Holthuis,1950年提出说喻氏的Palaemon similis Yü,193l是海南沼虾M.hainanense(Parisi),1919的异名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一直都采用他的观点,认为产于福建沿海的都是海南沼虾。所以此前国人只知道本种仅分布于台湾,大陆不产。由于两者在形态上十分相似,为此他曾说过,本种可以作为亚种的可能性,并提出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为:   台湾沼虾 海南沼虾   额角上缘齿 lO~11(稀有12)齿 12~14(稀有11)齿   雄性第二步足 纤细 粗壮   第二步足指节 小于掌部长的一半 大于或等于掌部长的一半   第二步足腕节 长为宽的9倍 7倍   游祥平等(1972,1982和1998)曾先后三次报道台湾沼虾的额角上缘齿为11~l5个,并在附图中显示,其第二对步足指节长度大于掌部的一半。据此,他们提出,海南沼虾这个种没有存在的必要。但作者从大量测量海南岛及其附近地区标本的第二对步足各节长度比例表明,海南地区的雄性腕节都是短于掌部,仅广东一带才出现少量等于掌部的个体。然而,在台湾、福建、浙江和临近福建的广东一带(粤东地区)的标本中,其腕节则都非常明显地长于掌部,且二者间区别明显而恒定。为此,作者认为,后者应为台湾沼虾。据此,作者明确地认为台湾沼虾与海南沼虾应是两个独立的近似种。它们在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喻兆琦的Palaemon si—milis Yü,1931应为台湾沼虾的异名,而并非Holthuis(1950)和Chace et Bruce(1993)等所说的是海南沼虾的异名。因而刘瑞玉等(1990)报告中的海南沼虾,采自福建的标本应是台湾沼虾,采自海南、广东粤西(雷州半岛一带)、广西连同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标本,都应是海南沼虾。   生物学与渔业:台湾沼虾是南方沿海一种重要的经济淡水虾,个体较大,其最大个体的体重约30~35g,体长达125mm以上。其雄性第二对步足特别长大,约为体长的1.7倍,故又有长脚虾之称。但通常在市场上见到的,一般多在70~100mm左右。该虾多生长于淡水河流的中下游河段,或通海的湖泊、水库中,通常都生活于河道的缓流或水库的深潭之中,一般不进入小山溪中生活,故又有“潭虾”之称。在大江的上游,通常无此虾分布。如闽江水系。其上限只分布到建溪与闽江的交汇处的干流河段。这一分布特点,与其幼体发育需要下海,在特定盐度中蜕皮变态的要求不无关系。   为杂食性虾类,成虾常以水生植物、丝状藻类、蠕虫、水生昆虫、动物尸体或有机碎屑为食,特别喜欢以动物性食物为饵,但由于其捕捉动物性食物的能力较差,所以在胃含物中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常是一些丝状藻类和有机碎屑,即使有些动物性饵料,也多以动物尸体为主。产卵期约半年,从4月到9月间均可见到抱卵的亲虾,5~7月为产卵盛期。卵粒小而数多,卵径为0.47~0.57×0.61~0.73mm。抱卵数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多,通常为2000~10000粒间。亲虾可在江、河、湖泊中交配、产卵、胚胎发育和孵化,但不能在纯淡水中完成蜕皮,其蜕皮变态过程必须在半咸水中完成。通常须在盐度13‰~15‰,温度26~28℃,历时24天,经12次蜕皮后才完成变态,进入仔虾期,然后返回到淡水中定居。   国内分布:厦门、同安、泉州、惠安、莆田、丽水、温州、粤东、台湾。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