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沼虾Macrobrachium asperulum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Ecdysozoa / 蜕皮动物总门Arthropoda / 节肢动物门Crustacea / 甲壳亚门Malacostraca / 软甲纲Eumalacostraca / 真软甲亚纲Eucarida / 真虾总目Decapoda / 十足目Pleocyemata / 腹胚亚目Caridea / 真虾下目Palaemonoidea / 长臂虾总科Palaemonidae / 长臂虾科Palaemoninae / 长臂虾亚科Macrobrachium / 沼虾属Macrobrachium asperulum / 粗糙沼虾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粗糙沼虾
特性标签
淡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Pleocyemata/腹胚亚目虾类的通用描述。   腹胚亚目是1963年由马丁·布尔肯罗德(Martin Burkenroad)提出的。通过引入腹胚亚目,布尔肯罗德使用单系群的Dendrobranchiata/枝鳃亚目(明虾)腹胚亚目取代了过去分类中的爬行亚目游泳亚目腹胚亚目目包括了此前的爬行亚目中的所有动物以及Stenopodidea/猬虾下目Caridea/真虾下目中的所有动物,也就是各种虾类、寄居蟹类、蟹类。   这些物种共同的特点是有育卵的行为,而明虾是直接将卵释入水中。故而分类上比爬行亚目游泳亚目的分类更为清晰。   这些物种多数可供食用,是经济意义最大的一类甲壳动物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特征:额角短而宽,约为头胸甲长的0.6~0.7倍,伸达第一触角柄的末端或靠近鳞片的末端;上缘几平直,或在眼的上部稍有隆起,具8~12齿,基部2~3齿或偶有4齿位于眼眶后缘的头胸甲上,末端3齿间距离大于中部各齿间的距离;下缘具2~3齿。头胸甲坚硬,粗糙。在头胸甲、腹部、尾节及尾肢都满布颗粒状突起,以头胸甲、尾节和尾肢更为显著。   腹部背面较平滑,体表颗粒状突起雄性较雌者更明显。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1.4~1.6倍,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4~1.8倍,其背面具2对背侧刺,前对刺约位于尾节的中部附近,后对位于前对与尾节后端间距离的中部,但有时稍靠近前对,有时则稍靠近后对,后缘中央突呈尖刺状,两侧各具2对刺,外短内长,两内刺中央具数对羽状刚毛。   第一触角柄约伸至鳞片的2/3处,柄刺约伸至角膜的中部,约为基节长的1/2.2,前侧刺伸至第二节的中部附近,第二节与第三节约等长。第二触角鳞片长约为宽的2.8~3.2倍。第三颚足约伸至第一触角柄第三节中部或靠近该节的末端附近。   第一对步足腕节末部伸至超出鳞片的末端;指节短于掌部,约为掌长的0.78倍,腕节约为螯长的1.6~1.8倍,约为长节的1.3倍。第二对步足两性左右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同,粗壮,表面遍布小刺,腕节呈圆柱形,约1/2超出鳞片的末端;掌部基端圆柱形,末端椭圆形;可动指基部具2齿,不动指基部亦具2齿,靠基部的一齿由3个突起齿挤在一起形成,两指切缘的背侧有3~4个、腹侧有10个左右的刺状突起,指节约为掌部长的0.5~0.6倍,约为腕节长的0.6~0.7倍,掌部长约为宽的5倍;腕节约为螯长的0.53倍;长节约为腕节长的0.75倍;座节约为长节长的0.78倍。后3对步足粗短,各节均满布小刺。第三对步足约伸至鳞片的末端;掌节约为指节长的2.5倍,腹缘具8~12个活动刺,腕节约为长节的1.7倍。第五对步足约伸至鳞片的2/3处;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2倍,腕节约为掌节长的0.58倍。 体色:呈青绿色或棕褐色,背面具一棕黄色的纵纹,两侧为青褐色。   大小:体长:通常为50~70mm。卵大,卵径约为1.08~1.26×1.50~1.76mm。   生物学:习性与渔业:平原地区常栖息于湖沼及河流近岸浅水区多水草处,在山区溪流中则喜栖于水质清澈、水流较急石砾底的溪流中,以石块上固着生活的丝状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和有机碎屑为食,通常晚上外出活动,寻找食物,白天藏匿于石块下、石缝间或水草丛中。4~9月间均可见抱卵,但5~6月为繁殖盛期,交配后约一天即开始产卵,卵大而数少,通常仅100~200粒问,卵产出后,在27~30°C的条件下,约经1个月左右幼体即可出膜,孵出的幼体与成体相似,匍匐于水底,行底栖生活,有时也作短暂的游泳。在水温26~28°C时,约4~5天,经3次蜕皮即完成变态。幼体发育自始至终以自身卵黄为营养,不摄食外界饵料,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长江中下游一带均常见,也产于长江以南各省。有些地方具有一定的产量,上海、太湖一带产量较少,仅混杂在日本沼虾中出现,南于过渡的捕捞,目前已很难见到它的踪迹了。但在安徽、江西及福建等省溪流中,则是一种较常见的淡水虾,有时产量也不少,那里常见到个体渔民在集市上出售,成为山区的一种经济虾。但南于其卵粒大,抱卵量少,在湖泊中,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而很快消失。   生境信息:习性与渔业:平原地区常栖息于湖沼及河流近岸浅水区多水草处,在山区溪流中则喜栖于水质清澈、水流较急石砾底的溪流中,以石块上固着生活的丝状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和有机碎屑为食,通常晚上外出活动,寻找食物,白天藏匿于石块下、石缝间或水草丛中。长江中下游一带均常见,也产于长江以南各省。有些地方具有一定的产量,上海、太湖一带产量较少,仅混杂在日本沼虾中出现,南于过渡的捕捞,目前已很难见到它的踪迹了。但在安徽、江西及福建等省溪流中,则是一种较常见的淡水虾,有时产量也不少,那里常见到个体渔民在集市上出售,成为山区的一种经济虾。但南于其卵粒大,抱卵量少,在湖泊中,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而很快消失。   繁殖特征:4~9月间均可见抱卵,但5~6月为繁殖盛期,交配后约一天即开始产卵,卵大而数少,通常仅100~200粒问,卵产出后,在27~30°C的条件下,约经1个月左右幼体即可出膜,孵出的幼体与成体相似,匍匐于水底,行底栖生活,有时也作短暂的游泳。在水温26~28°C时,约4~5天,经3次蜕皮即完成变态。幼体发育自始至终以自身卵黄为营养,不摄食外界饵料,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   国外分布:东南西伯利亚。   国内分布:长江中下游及以南诸省。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