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白/
等边浅蛤Macridiscus aequilater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Lophotrochozoa / 冠轮动物总门Mollusca / 软体动物门Bivalvia / 双壳纲Autobranchia / 瓣鳃亚纲Heteroconchia / 异壳下纲Euheterodonta / 真异齿小纲Imparidentia / 不等齿总目Venerida / 帘蛤目Veneroidea / 帘蛤总科Veneridae / 帘蛤科Tapetinae / 缀锦蛤亚科Macridiscus / 浅蛤属Macridiscus aequilatera / 等边浅蛤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帘蛤目>帘蛤科>浅蛤属>等边浅蛤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具食用价值
中国有分布
简介
  Macridiscus aequilatera/等边浅蛤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沙白。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Veneridae/帘蛤科贝类的简略描述。   均为海生,半厘米到数米大均有,人类及海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贝壳呈三角卵圆形,壳质坚厚、重。两壳膨胀度相对较小,略显扁平状。壳顶位于贝壳中央,顶尖小,指向上方。由壳顶往前、往后均斜长,两者相交成90。角,背后缘的长度与壳的高度相等。贝壳前缘低、圆、靠近腹缘。腹缘略圆、往后逐渐尖瘦,后端略呈钝角。有的贝壳呈等边三角形,壳后略圆。贝壳表面白色、奶黄、棕或黑色、变化甚大。在单一色彩的贝壳,壳面常缺花纹;在有浅色彩壳面的贝壳,常有锯齿状或斑点状花纹,通常可见有自壳顶向腹缘渐次加粗的色带若干条。在壳面上可见到细而不规则的同心生长纹。有的贝壳壳面光滑。小月面窄小,内凹,呈柳叶状,界线不清楚;楯面区宽、扁平、界线亦不清楚。韧带短、棕色、长度只及楯面的1/3。   贝壳内面白色,壳缘光滑。铰合部中等大小、三角形。左壳前主齿大、很长,中央主齿大、具沟,后主齿长、顺韧带脊斜行;右壳前主齿小、沿小月面的边斜行,中央主齿大、具沟,后主齿长。前后闭壳肌痕、外套痕明显,外套窦弯入中等深度,先端钝圆。   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44 33 16.5 (山东青岛)   42 31 15.5 (海南崖县)   39 30 16 (福建平潭)。   大小:测量(mm)   壳长 壳高 壳宽   44 33 16.5 (山东青岛)   42 31 15.5 (海南崖县)   39 30 16 (福建平潭)。   生物学: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等边浅蛤为中国沿岸广为分布的暖水种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至浅海的泥沙、特别是沙质海底,营埋栖生活。英国大英博物馆有采自山东青岛和Teng Choufu(登州府);法国自然史博物馆有采自烟台和泉州湾的等边浅蛤标本。   生境信息: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等边浅蛤为中国沿岸广为分布的暖水种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至浅海的泥沙、特别是沙质海底,营埋栖生活。英国大英博物馆有采自山东青岛和Teng Choufu(登州府);法国自然史博物馆有采自烟台和泉州湾的等边浅蛤标本。   国外分布:日本北海道南部至九州,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都有分布。   国内分布:北起辽宁、南至海南,为习见种。   分类讨论:讨论 100多年来,这一种无论是属名和种名变动都较大。张玺等(1955,1960,1962)正确采用aequilatera为种名。作者(1964)根据日本学者的意见,把中国近海的浅蛤订为两个种,veneriformis和melanaegis。1971年,Fischer—Piette等采用aequi-latera为种名,并将donacina,semicancellata和melanaegis作为同种异名后指出:他们鉴定了许多来自Cochinchine(史称交趾支那)的标本,发现aequilatera和melanaegis两个种之间有许多中间类型的标本,因此把报道产于日本的这两个种合并。1981年Kuroda和Habe在和歌山贝类目录中,也把veneriformis和melanaegis合并,并采用aequilatera为种名。   生物学   图131 等边浅蛤Gomphina(Macridiscus)aequilatera   尤仲杰等(1991)报道等边浅蛤的群体组成与生长和繁殖周期(样品取材于浙江舟山朱家尖岛南沙沙滩)。   肥满度、鲜出肉率的季节变化:各年龄组的肥满度在6月份以前均低于4.8%,而在7月份至8月初相继达到最高值。往后即迅速下降,但在6、9月尚可发现少数个体的肥满度较高,由此推测等边浅蛤的繁殖季节在6月底至9月初,水温约在20—27℃。而在8月份形成一个繁殖高峰。   鲜出肉率的逐月变化与肥满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7月份达最大值(19%),8月份后逐渐下降,至12月份,其值在16%左右。他们认为在6—12月出肉率较高,可拟定为采捕期,但在此期间又是该蛤的繁殖期,建议适量采捕或划出禁区以利资源的保护。   繁殖周期:等边浅蛤属雌雄异体。性腺属滤泡型。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三部分组成。从外观和颜色看难以区别雌雄性,均为乳白色或淡黄白色。未成熟的性腺存在于消化腺、胃、肠管及晶杆之间,呈不规则形状的小块。随着成熟,逐渐包被消化腺、胃、肠管及晶杆,并不断增厚,排列于内脏团的两侧,呈树枝状分枝。在繁殖季节,性腺可伸入到足的中部。等边浅蛤系有性生殖,生殖细胞成熟后排入海水中、体外受精。从切片观察,属一次性产卵方式。个体满一足龄即具有繁殖能力。生物学最小型为1.2cm,性比接近l:1。   生殖腺的发育周期:从组织切片观察,1—4月下旬,海区水温5—15℃,生殖腺处于增殖期。肥满度3。79%一3.93%,鲜出肉率12.00%一12.70%。4月底一6月底为生长期,水温15—22.7℃,肉眼观察,性腺树枝状较明显,有部分精细胞达成熟状态,此阶段肥满度为4.39%-4.73%,鲜出肉率为12.6%-12.46%。从7月初-8月下旬,水温25—27℃,等边浅蛤的性腺进入成熟期,肉眼观察,性腺非常饱满,解剖可见卵子呈颗粒状,肥满度维持在6.03%-6.69%左右,鲜出肉率17.17%-18.51%。8月底至9月底为排放期,海区水温由27℃降至21℃,肥满度由6.69%降至4.91%,鲜出肉率为16.21%-17.17%。10月初至12月进入休止期,水温由21.5℃降至9℃,肥满度由4.54%-3.90%,鲜出肉率15.95%-16.15%。由此可见等边浅蛤的繁殖期在8月中旬到9月底之间,繁殖盛期在8月底至9月中旬。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