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点叶鰕虎Gobiodon erythrospil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Gobiaria / 鰕虎鱼总目Gobiiformes / 鰕虎目Gobioidei / 鰕虎亚目Gobiidae / 鰕虎科Gobiinae / 鰕虎亚科Gobiodon / 叶鰕虎属Gobiodon erythrospilus / 红点叶鰕虎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鰕虎目>鰕虎科>叶鰕虎属>红点叶鰕虎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详情可查看Gobiidae/鰕虎科鱼类的通用描述。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测量标本58尾;体长18.6~31.0mm。采自海南:新村,三亚西洲岛;西沙群岛:永兴岛海域。   背鳍VI-I-11;臀鳍I-9;胸鳍21~22;腹鳍I-5;尾鳍17。鳃耙2+7。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2.2~2.4倍,为头长3.3~4.2倍。头长为吻长2.8~3.1倍,为眼径4.5~4.6倍,为眼间隔2.9~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1~1.2倍。   体长圆形,叶片状,甚侧扁,颇高;背缘弧形,腹缘稍平直。头大,侧扁,短而高,头的高度为头长的1.5~1.6倍,头的背缘和腹缘隆凸,弧形。头部具5个感觉管孔(B', C,D, E, F)(图463)。颊部散具若干个感觉乳突。吻短,前端圆形。眼小,侧位而高,距头部前缘颇近。眼下缘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眼间隔凸出,为眼径的1.3~1.5倍。鼻孔每侧2个,均具短管:前鼻孔位于眼下缘前方,圆形;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上缘前方。口小,前位,口裂略呈水平状。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前缘稍后下方。上、下颌齿细小,尖锐,上、下颌各具齿多行,外行齿扩大,下颌缝合部内侧具1对粗大的犬齿。唇发达,较厚。舌窄,前端圆形。鳃孔垂直,侧位,裂缝状,较狭,下端约与胸鳍基底的下端在同一水平线上。鳃盖骨上方有1个感觉管孔(H'),前鳃盖骨后缘具3个感觉管孔(M', N, O')(图463)。峡部颇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耙细弱而短,呈微细刺突。肛门乳突稍长而扁。   头部与体部完全裸露无鳞。头部背面及背鳍起点前方均具若干个细小的疣状突。   背鳍2个,两背鳍基底以鳍膜相连,中间具1深凹刻;第一背鳍较低,仅为第二背鳍高的2/3,鳍棘柔软;第二背鳍略高,约等于眼后头长,后缘圆钝。臀鳍基底较短,其起点约在第二背鳍第二鳍条的下方,与第二背鳍约等高,后缘圆钝。胸鳍宽大,圆形,大于头长。腹鳍短小,头长为腹鳍长的2.5倍,左、右腹鳍愈合成1杯状吸盘,颇短小。尾鳍后缘圆形,约等于吻后头长。   吻部、颊部和体侧呈绿色,头侧和口部黄色。头侧和胸鳍基部具5条红色横纹,第一条贯穿眼睛至口角附近,最后一条始于胸鳍基部上方,经胸鳍基部做弧形弯曲。体侧背缘沿背鳍基底处具1红色纵纹,背鳍下部1/3处为淡黄色,上部2/3为褐黄色,鳍条部边缘蓝绿色。体侧腹缘沿臀鳍基部处具1红色纵纹,臀鳍基底上方1/3处淡黄色,无白色条纹,下方2/3处褐黄色,边缘蓝绿色。其他各鳍为褐黄色。鳃盖上端近鳃孔处具1黑色小圆斑。   生物学:红点叶虾虎鱼为暖水性沿岸小型虾虎鱼类,栖息于珊瑚丛中。具观赏价值。该鱼的皮肤组织有大型特殊细胞,可分泌毒素,具皮肤黏液毒,有苦味及刺激味,能杀死周围的水生动物(伍汉霖、陈永豪、牟阳等,2002)。体长达20~35mm,大者可达45mm。   国外分布: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至太平洋中部的美拉尼西亚和斐济群岛,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   国内分布: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南岛等海域。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