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条锦蛇Elaphe dione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Reptilia / 爬行纲Diapsida / 双孔亚纲Squamata / 有鳞目Serpentes / 蛇亚目Alethinophidia / 真蛇下目Colubridae / 游蛇科Elaphe / 锦蛇属Elaphe dione / 白条锦蛇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有鳞目>游蛇科>锦蛇属>白条锦蛇
特性标签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Reptilia/爬行纲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表皮厚且覆盖鳞片,可远离水边生活。属变温动物,代谢较低。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体全长800mm左右,雄性最长(893+177)mm(上海松江),雌性(780+175) mm(湖北汉口)。于有志(1985)报道宁夏标本15号,体全长一般为(700-850)mm,最大为lOlOmm,尾长90-155mm。头体背淡灰、褐灰或棕黄色,体背具三条灰白色纵纹,部分标本中央纵纹不明显,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镶白边的窄的黑横斑;腹面黄白色,具有黑色斑点;头背具有暗褐色倒“V”字形斑纹,眼后有黑斑,枕部黑纵斑粗大明显。幼体斑纹更为明显。颊鳞1,沈阳一号雄蛇右颊鳞下方多1片小颊鳞;眶前鳞1,绝大多数具有1片眶前下鳞;眶后鳞2(3);颞鳞2(3,1) + 3(4,2);上唇鳞8,3-2-3式,偶有9, 4-2-3式;下唇鳞11(10、12、9),前4或5片切前颔片;背鳞   25 (23、21、24、27)-25 (23、21、24、27)-19 (17、18、21)行,背中央有6-19行微弱起棱,其余平滑;雄性腹鳞172-203,平均186片,雌性186-204,平均197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62-77,平均62对,雌性55-74,平均62对。   上颔齿15-17枚。   文献记载:Pope (1935:241)记载北京标本背鳞中段可达29行,雌性腹鳞达205片,雄性尾下鳞高达80对。张春霖(1932; 15)记载北京1号标本(没有说明性别)尾下鳞只有51对。于有志(1985)记载宁夏标本有3号雌体尾下鳞分别为48, 47, 45对。雄性半阴茎不分叉,伸延至第14对尾下鳞处,外翻呈棒状。远端小乳突型萼区,中段刺区,刺区范围较萼区为小(张服基等,1984: 28) 。   核型:2n=36 (7M+7S+2A+20m)即有8对大染色体,其中第1, 3, 5三对为中着丝粒,第2、7、8三对为亚中着丝粒,第6对为端着丝粒,第4对为性染色体,zw型,z为中着丝粒,w为亚中着丝粒,z>w;另有10对小染色体(杨友金等,1986: 33)。   大小:体全长800mm左右,雄性最长(893+177)mm(上海松江),雌性(780+175) mm(湖北汉口)。   生物学:生活于田野、坟堆、树林及其近旁,山岗斜坡的潮湿草丛,常进入家屋。曾发现与火赤链、蝮蛇盘曲在一起越冬(陈壁辉,1966)。以鼠类、鸟类和鸟蛋为食,耐饿力很强。卵生,在辽宁、宁夏及山西7-8月产卵,彼此相粘成卵块,每产5-15枚,个别有产3枚的;卵径35mm×18mm—62mm×19mm,平均48.3 mm×18.5mm,卵重8-14 g,平均11.2 g;孵化期一般33-43天,个别有25天孵出的。仔蛇具卵齿,出壳即可迅速爬行、饮水和捕食,吃乳鼠和蜥蜴;仔蛇全长210-246 mm,平均227.3 mm,体重4.7-8.2 g,平均6.1 g,体色较母蛇为深,脐孔位于泄殖肛孔前18-25腹鳞处,孵出10天之后开始第一次蜕皮(周玉峰等,1983)。   垂直分布:宁夏采于海拔1130-1400 m(于有志,1985),甘肃采于海拔1340-1600m(冯孝义,1981),陕西采于海拔410-810 m(原洪,1985),北京采于海拔30-1500m(康景贵,1985) 。   生境信息:生活于田野、坟堆、树林及其近旁,山岗斜坡的潮湿草丛,常进入家屋。曾发现与火赤链、蝮蛇盘曲在一起越冬(陈壁辉,1966)。以鼠类、鸟类和鸟蛋为食,耐饿力很强。卵生,在辽宁、宁夏及山西7-8月产卵,彼此相粘成卵块,每产5-15枚,个别有产3枚的;卵径35mm×18mm—62mm×19mm,平均48.3 mm×18.5mm,卵重8-14 g,平均11.2 g;孵化期一般33-43天,个别有25天孵出的。仔蛇具卵齿,出壳即可迅速爬行、饮水和捕食,吃乳鼠和蜥蜴;仔蛇全长210-246 mm,平均227.3 mm,体重4.7-8.2 g,平均6.1 g,体色较母蛇为深,脐孔位于泄殖肛孔前18-25腹鳞处,孵出10天之后开始第一次蜕皮(周玉峰等,1983)。   海拔范围:垂直分布:宁夏采于海拔1130-1400 m(于有志,1985),甘肃采于海拔1340-1600m(冯孝义,1981),陕西采于海拔410-810 m(原洪,1985),北京采于海拔30-1500m(康景贵,1985) 。   国外分布: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朝鲜。   国内分布:系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优势种。北京、天津、河北(秦皇岛)、山西(太谷、太原、五台山)、内蒙古(巴音浩特)、辽宁(沈阳、宽甸、鸭绿江、营口、凌源、千山、大连、大石桥、抚顺、本溪、北票、辽中、新宾、西山、深井子)、吉林(磐石、头道、兴安岭、辉南、土门岭、蛟河、双阳、江蜜峰、松花湖)、黑龙江(黑龙江上游、松花江及乌苏里江流域、牡丹江流域、东南至绥芬河一带的沿岸)、上海(昆山、金山、松江、青浦、崇明)、江苏(苏州)、安徽(皖北)、山东(青岛、济南、潍县)、河南、湖北(汉口、孝感)、四川(康定、若尔盖)、陕西(榆林、延安、千阳、武功、眉县、周至)、甘肃(天水、徽县、武山、武威、靖远、兰州)、青海(门源、西宁)、宁夏(固原、金山草原)、新疆(塔城、尼勒克、阿勒太、哈巴河)。   经济意义:系药用蛇类。能捕食鼠类。   经济价值:系药用蛇类。能捕食鼠类。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