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短桨蟹Thalamita poissonii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Ecdysozoa / 蜕皮动物总门Arthropoda / 节肢动物门Crustacea / 甲壳亚门Malacostraca / 软甲纲Eumalacostraca / 真软甲亚纲Eucarida / 真虾总目Decapoda / 十足目Pleocyemata / 腹胚亚目Brachyura / 短尾下目Eubrachyura / 真短尾派Heterotremata / 异孔亚派Portunoidea / 梭子蟹总科Portunidae / 梭子蟹科Thalamitinae / 短桨蟹亚科Thalamita / 短桨蟹属Thalamita poissonii / 包氏短桨蟹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十足目>梭子蟹科>短桨蟹属>包氏短桨蟹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Thalamita poissonii/包氏短桨蟹常见的名称还有Thalamita pseudopoissoni/假包氏短桨蟹[误]。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Pleocyemata/腹胚亚目虾类的通用描述。   腹胚亚目是1963年由马丁·布尔肯罗德(Martin Burkenroad)提出的。通过引入腹胚亚目,布尔肯罗德使用单系群的Dendrobranchiata/枝鳃亚目(明虾)腹胚亚目取代了过去分类中的爬行亚目游泳亚目腹胚亚目目包括了此前的爬行亚目中的所有动物以及Stenopodidea/猬虾下目Caridea/真虾下目中的所有动物,也就是各种虾类、寄居蟹类、蟹类。   这些物种共同的特点是有育卵的行为,而明虾是直接将卵释入水中。故而分类上比爬行亚目游泳亚目的分类更为清晰。   这些物种多数可供食用,是经济意义最大的一类甲壳动物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鉴别特征头胸甲宽为长的1.5—1.6倍,背面中部通常光滑,侧部及额区具脊。头胸甲前部除额脊外,具通常的几对隆脊:中胃脊在中部不间断,前鳃脊稍弯曲;中鳃区有1对隆脊,但较模糊,心区隆脊中部不明显间断。额具2叶,向前隆凸,中央缺刻的大小有所变化,或显著或不可分辨,每叶侧缘附近稍凹。背内眼窝叶短,几乎不弯曲。前侧缘具5齿,第1齿最大,第4齿最小,末齿最尖锐、突出,弯指向前侧方。   第2触角基节比眼窝短得多,具1由颗粒愈合而成的短隆脊。   雌性螯足等称;雄性不等称,右螯大于左螯;长节前缘具2刺及瘤突或3刺:腕节外侧面具3小刺,内末刺特长,约为掌长的2/5;掌部背面覆有粗糙颗粒,内外侧各具1条不明显的隆脊,每条中部前方各有1刺,末部具瘤突;外侧面上部具1不明显隆脊,中部及下部各具1明显隆脊,最上部隆脊具众多颗粒;指节短而粗壮。   游泳足长节短,长约为宽的2倍,前节后缘无刺。   雄性第1腹肢粗短,末端张开;内侧近末端无刺或具单一的刺,外侧末端附近具长列刺,长刺指向前方,下表面紧靠膜的后方具1横列2—条短锐刺。   雄性腹部第3—第5节愈合;第6节侧缘近半部平直,末半部拱曲;尾节三角形,末端圆钝。   国外分布:日本,菲律宾,新几内亚岛,帕劳群岛。   国内分布:台湾。   分类讨论:分类讨论 Ba1ss(1922)首次将采自台湾高雄的1种短桨蟹标本确认为包氏短桨蟹 T. Poissoni(Savigny),随后,Sakai(1939)、Horikawa(1940)、Huang和Yu(1997)及Ng等(2001)均依此记录报道了包氏短桨蟹在台湾的分布。Ape1和Spiridonov(1998)讨论了包氏短桨蟹的地理分布,认为包氏短桨蟹仅分布于印度洋西部,日本及台湾的分布是基于错误的鉴定。   实际上,早在1957年,Stephenson和Hudson就认为日本、中国台湾的包氏短桨蟹的鉴定有误。他们根据Sakai所绘的雄性第1腹肢(1939:fig.17),认为Sakai(1939)的包氏短桨蟹Z Poissoni应为六叶短桨蟹T. seⅪ0bata Miers,1886。但是,它与六叶短桨蟹有着明显的差异,即它的额是双叶的,而六叶短桨蟹的额是四叶的。   Stephenson和Rees(1967a)在确立新种假包氏短桨蟹T. pseudoPoissoni时,把T. Poissoni Sakai,1939归入假包氏短桨蟹T. pseudoPoissoni。从Sakai(1939)所记述的整体形态及雄性第1腹肢来看,台湾的包氏短桨蟹T.Poissoni的确应属于本种。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