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瘤瓦螺[暂]Tegula rustic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Lophotrochozoa / 冠轮动物总门Mollusca / 软体动物门Gastropoda / 腹足纲Vetigastropoda / 古腹足亚纲Trochida / 马蹄螺目Trochoidea / 马蹄螺总科Tegulidae / 瓦螺科Tegula / 瓦螺属Tegula rustica / 粗瘤瓦螺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马蹄螺目>瓦螺科>瓦螺属>粗瘤瓦螺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除藻
中国有分布
简介
  Tegula rustica没有正式的中文名,暂译为粗瘤瓦螺,曾被划分为Omphalius rusticus/粗瘤黑钟螺,常见的名称还有偏腚玻螺。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Trochida/马蹄螺目螺类的简略描述。   壳多呈圆锥或蜗牛形,壳表常有颗粒、瘤结或棘等。均有鳃和厣。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壳体中小型,有高矮两型,矮者低圆锥形,壳高20mm,壳宽25mm,壳质厚重。壳面黄褐色,底面色泽稍浅。螺层5或6层,各层宽度自上而下渐增大,体螺层与螺旋部高矮略等,缝合线浅,体螺层周缘较膨隆。螺肋少而粗壮,按每一螺层左向纵行分布,肋间有宽沟;肋上具明显的黑锈色,螺旋部上的隆起较小,黑锈色也较淡。底面微隆,有细环纹与细纵纹相交。螺轴凹斜,轴唇生有一个小齿,其部较宽;外唇厚实,内壁平滑,具虹彩光泽。脐部灰白色,滑层狭小,中央部内凹,形成脐孔,脐孔圆而深。   生物学特性:温带一亚热带海区生活,栖息海域甚广,为我国南北沿岸潮间带常见种类,数量很多,为我所历年采获最多的马蹄螺类,积累标本达200号。我所50年的潮间带采集实践表明,锈凹螺在我国北部沿岸较南部沿岸更为多见,单位面积采获量也较南部更多,与生物量专题调查中南少北多的结果相吻合。锈凹螺没有单齿螺那样极为广泛的生活区,锈凹螺未见于海南岛沿岸,更未见于西沙和南沙海域,菲律宾群岛海域也未见报道,在台湾也仅见于北部沿岸。王一农等(1995)对浙江舟山海域锈凹螺的实验生态研究,测定出它们的耐温范围为0—25℃,耐盐范围为4.29‰—49.00‰,表明   了锈凹螺的广温性和广盐性。在自然生活区上,锈凹螺的分布北限虽已远达隶属亚寒带区系的萨哈林岛海域,但其分布中心仍位于暖温带区系区;因此,著者认为,将锈凹螺划为暖温性广分布种较为恰当。   锈凹螺为岩相动物,在砾石多、海藻密的岩礁丰度较大。在潮间带分布上,以低潮区的生物量最高,岛屿潮间带的生物量高于大陆潮间带,外侧岛屿潮间带的生物量高于内侧岛屿潮间带。据蔡如星等(1991)的研究结果:浙江舟山群岛内侧岛屿普陀山海域锈凹螺的生物量为34.12g/m²,而外侧岛屿嵊山海域锈凹螺的生物量高达89.74g/m²。   国外分布: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域。   国内分布:中国北南海域(海洋岛一防城,台湾北岸)。   经济意义:本种虽属小型螺类,但其数量很多,肉可食用,在北方水产市场有一定销售量。锈凹螺是潮区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类,在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既是潮区食肉动物的食饵,又是刮食紫菜等经济藻类的害螺。贝壳为中药材。   经济价值:本种虽属小型螺类,但其数量很多,肉可食用,在北方水产市场有一定销售量。锈凹螺是潮区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类,在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既是潮区食肉动物的食饵,又是刮食紫菜等经济藻类的害螺。贝壳为中药材。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