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背石头鱼/
毒拟鲉Scorpaenopsis diabol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Perciformes / 鲈形目Scorpaenoidei / 鲉亚目Scorpaenidae / 鲉科Scorpaeninae / 鲉亚科Scorpaenopsis / 拟鲉属Scorpaenopsis diabolus / 毒拟鲉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鲈形目>鲉科>拟鲉属>毒拟鲉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中国有分布
珊瑚安全
无脊椎动物危险
简介
  Scorpaenopsis diabolus/毒拟鲉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驼背石头鱼。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Scorpaenidae/鲉科(狮子鱼)鱼类的通用描述。   鲉科的鱼鳍上都有尖锐的刺,如同Panthera leo/狮一般十分威武,故而得名狮子鱼。那些尖刺都具有神经毒性,如过不小心被刺伤,须迅速就医。鲉科的鱼都是夜行性动物,白天通常躲在礁石下动也不动,因此常成为潜水员猎取的对象;它们晚上出来觅食,以甲壳类、小鱼为食。它的腹部没有毒刺,是最脆弱的地方,因此它经常贴著水底游泳以保护腹部。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中长,略侧扁,前背部明显隆起。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2-2.6倍。头中大,标准体长为头长之2.05-2.25倍,棘棱具明显的锯齿状。眼径上侧位,变化大,随鱼体大小而改变,头长为眼径之4.45-7.3倍。眼间距宽,头长为眼间距宽之3.9-4.55倍。口中大,上端位,斜裂且角度极度倾斜,与水平呈60-70°,下颔长于上颔。幼鱼具1鼻棘,成鱼时由2-5棘所取代。眶下脊具4-10棘。泪骨2棘尖端向前,第三棘尖端向后腹侧。眼后棘双分岔或呈锯齿状脊延伸至鼓棘。枕骨凹陷深,前缘具1弯曲低矮的脊。后颞骨棘双分岔。上鳃盖棘双分岔。眼眶下前端具1倒三角形凹陷。鳞片小,栉鳞。侧线上侧位,斜直,后半部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鳍基部。侧线纵鳞列:41-47。背鳍低矮,起始于上鳃盖棘上方,硬棘与鳍条有鳍膜相连,硬棘部的基底长于软条部的基底,通常第三棘最长,具硬棘 XII,软条 9;臀鳍起始于背鳍软条部起点下,具硬棘 III,软条5;胸鳍圆宽,无鳍条分离,软条17-19;腹鳍胸位,延伸至肛门,具硬棘 I,软条5;本种体色多变,不易辨别,但胸鳍斑纹可作为辨认本种之特征:其内侧红色,中央具1黄色或橙色带状斑纹,带状斑纹外具1列黑色斑点。   栖息生态:本种主要栖息于沿近海岩礁环境,水深1-70m。具伪装能力,时常隐藏身体而不容易被发现,借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过往之小鱼与甲壳动物为食。背鳍鳍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险生物。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至红海及东非,东至夏威夷及法属玻里尼西亚,北至日本南部,向南至大堡礁南侧及新客里多尼亚。台湾分布于西南部、南部、东北部、澎湖、绿岛及兰屿。   渔业利用:除学术研究外,经济价值不大。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