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带梅鲷/
双带鳞鳍梅鲷Pterocaesio digramm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Eupercaria / 真鲈形总目Lutjaniformes / 笛鲷目Caesionidae / 梅鲷科Pterocaesio / 鳞鳍梅鲷属Pterocaesio digramma / 双带鳞鳍梅鲷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笛鲷目>梅鲷科>鳞鳍梅鲷属>双带鳞鳍梅鲷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可群游
中国有分布
简介
  Pterocaesio digramma/双带鳞鳍梅鲷台译双带鳞鳍乌尾鮗,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双带梅鲷。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Lutjaniformes/笛鲷目鱼类的简略描述。   呈纺锤或长椭圆形,前颌骨稍能伸缩,背鳍连续。多为夜行性。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呈长纺锤形;标准体长约为体高之3.3-3.9倍。口小,端位;上颌骨具有伸缩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盖;前上颌骨具二个指状突起;上下颌前方具一细齿,锄骨无齿。背鳍单一。体被中小型栉鳞,背鳍及臀鳍基底上方一半的区域均被鳞。侧线完全且平直,仅于尾柄前稍弯曲。尾鳍深叉型。背鳍具有10根硬棘,15根软条;臀鳍具有3根硬棘,12根软条;胸鳍具有21根软条;侧线鳞列数为68-75。体背蓝色,腹面粉红色,体侧有二条金黄色带,第一条起自头顶而止于背鳍末端,另一条于侧线下约1-2鳞片处,起自吻上方经眼睛上缘而达尾柄末梢,仅约一个鳞片宽。各鳍银黄色或淡白色;尾鳍上下叶末端有明显黑斑。最大体长可达30公分,据报导体长21.3公分可达性成熟。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沿岸较深的泻湖或礁石区陡坡外围海域,性喜大群洄游于中层水域,游泳速度快且时间持久。栖息深度范围为0-50公尺。属日行性鱼类,昼间在水层间觅食浮游动物,夜间则于礁体间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肉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分布区域北起日本南部,南至印尼、澳洲,东抵新喀里多尼亚。台湾各地海域及离岛均有分布。   渔业利用:在台湾的族群数量颇为普遍,为常见的食用经济鱼种,一般由流刺网或围网捕获,全年皆产。盐渍或红烧食用均可。
双带梅鲷 Pterocaesio digramma 双带鳞鳍梅鲷  夜间体色夜间体色
双带梅鲷 Pterocaesio digramma 双带鳞鳍梅鲷  夜间应激体色夜间应激体色
双带梅鲷 Pterocaesio digramma 双带鳞鳍梅鲷  正在接受裂唇鱼/Labroides dimidiatus的清洁服务正在接受裂唇鱼/Labroides dimidiatus的清洁服务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