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Chondrostei / 软骨硬鳞亚纲Acipenseriformes / 鲟形目Polyodontidae / 匙吻鲟科Polyodon / 匙吻鲟属Polyodon spathula / 匙吻鲟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鲟形目>匙吻鲟科>匙吻鲟属>匙吻鲟
特性标签
淡水环境
IUCN易危
可人工繁殖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Acipenseriformes/鲟形目鱼类的简略描述。   北半球北部的古老鱼种,骨骼骨化不完全,尾鳍有菱形的硬鳞。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背鳍50—55,臀鳍50—51;胸鳍30—34;腹鳍34—40。   体长为体高的7.45—8.68倍,为头长的1.47—1.59倍。头长为吻长的1.43—1.53倍,为眼径的40.5—48.75倍,为眼间隔的8.18—9.18倍。   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较长,头长为体长一半以上。吻延长呈桨状,扁平,前宽后窄。眼极小,椭圆形,侧位。口下位,口裂大,弧形,两颌有尖细小齿。鳃孔大,不与峡部相连。鳃盖膜上方特别延长,呈三角形。鳃耙细长,且密集。   背鳍位体后方,近于尾鳍基。背鳍和臀鳍鳍基部肌肉均发达,后缘均呈镰刀状。臀鳍位于背鳍中部下方。胸鳍侧下位,后端不达腹鳍。腹鳍位背鳍前方,后端接近臀鳍始点,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上侧一行斜长形,硬鳞13—20。   体表光滑,仅尾鳍上叶有棘状硬鳞。侧线侧中位,近直线形,后端至尾鳍上叶,体背部色深,背、臀、尾鳍末端黑色。   大小:背鳍50—55,臀鳍50—51;胸鳍30—34;腹鳍34—40。   体长为体高的7.45—8.68倍,为头长的1.47—1.59倍。头长为吻长的1.43—1.53倍,为眼径的40.5—48.75倍,为眼间隔的8.18—9.18倍。   生活习性:为一种淌水性鱼类,生活在北美的一些大型河流中。成鱼常见于流速较慢的河流,很少出现在小支流中。春天涨水季节,长吻鲟从深水区游到饵料丰富的缓流区和支流汇入干流交界处。晚秋和初冬,回到深水处越冬。以浮游动物为食,偶尔也食摇蚊幼虫等食物。性成熟迟,雄鱼7—9龄、雌鱼10—12龄性成熟。怀卵量大,体重14.1—23.6kg的雌鱼怀卵量为14.8万—50.7万粒,平均每kg体重怀卵3500粒。3—6月在砾石沙滩上产卵,为间歇式产卵。卵子具粘性,水温15.6℃时可孵出仔鱼。1龄个体生长快,条件好时当年可长到50cm以上。1龄之后,生长减慢。5龄之内其生长速度基本上是每年增长5.1cm。6—10龄时,其体重增长为前5年的2—3倍。最大全长可超过180cm,体重37kg以上。   国外分布:1900年以前,长吻鲟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北部地区的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湾沿岸地区,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执安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也有残遗种群。   国内分布:1994—1995年余志堂移植分布于密西西比河的长吻鲟受精卵20万粒,投放于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座水库之中,生长良好。   经济价值:1900年以前,长吻鲟广泛分布于美国中、北部地区的大型河流及附近的海湾沿岸地区,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执安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也有残遗种群。自20世纪初以来,由于拦河筑坝、开挖河道以及工农业污染等原因的影响,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现仅分布于美国22个州的水域中。历史上最大产量是1899年的1216吨,1973—1979年均产量为336吨。   为了保护和增殖长吻鲟,美国采取了控制捕捞、保护生境和人工放流等措施,并于1963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随后人工养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994—1995年余志堂移植分布于密西西比河的长吻鲟受精卵20万粒,投放于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座水库之中,生长良好。当年仔鲟可长到36—40cm,第二年可达78—83cm,体重2.8—4.2kg。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