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Mammalia / 哺乳纲Theria / 兽亚纲Eutheria / 真兽下纲Laurasiatheria / 劳亚兽总目Artiodactyla / 偶蹄目Whippomorpha / 鲸河马形亚目Cetacea / 鲸下目Odontoceti / 齿鲸小目Physeteridae / 抹香鲸科Physeter / 抹香鲸属Physeter macrocephalus / 抹香鲸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偶蹄目>抹香鲸科>抹香鲸属>抹香鲸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Physeter macrocephalus/抹香鲸常见的名称还有卡切拉特鲸。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Artiodactyla/偶蹄目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约220种。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属此目。以Bovoidea/牛总科最为繁盛。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 雄性最大体长18.3 m,雌性12.5 m。雄性最大体重57 t,雌性24 t。身体略侧扁。头巨大,占体全长的1/4~1/3,从侧面看似方形;背侧的膨大部分为充满鲸蜡油的鲸蜡器官所占,下部为有许多横隔的结缔组织囊,称为巨囊,也充满鲸蜡油。下颌狭窄,在头部下面。呼吸孔单个,呈“S”形,位于头部前端并偏向左侧。鳍肢宽而梢端圆,相对较小。尾叶阔而呈三角形,其后缘差不多是直的,两端圆,中央具1个深   缺刻。背鳍低而圆,其后的背脊上有一系列圆突。头部以后的体表有许多皱纹。体黑色到褐灰色,上唇和下颌白色,生殖区前的腹部和胁部常具不规则的带白色的大斑。   成年雄性与雌性可以根据身体大小的不同区分,也可根据背鳍上是否有一些胼胝状斑来区分。约73%的雌性有胼胝状斑,而雄性成体都不具有胼胝状斑。头骨顶上形成一个以高耸的上枕骨和上颌骨升起的侧缘为界的颅上盆(supracranialbasin)。右前颌骨的后部扩大,伸展到上鼻孔后方头骨的左侧。无右鼻骨。吻突长而扁,呈三角形,基部宽,前端尖。颞窝小,鳞骨颧突缩小。鼻道显著不对称,右鼻道比左鼻道小得多,而且几乎位居中线。腭骨未成为鼻道的前壁。翼骨扩大,无复片,翼钩突小。下颌骨长,很窄,“Y”形,下颌联合长占下颌支长的32%~54%。   下颌的牙齿发达,通常具齿20~26对,这些齿与上颌的一些凹穴相嵌合。上颌的牙齿痕迹状,很少萌出。   椎式:C7,T11,M,Ca21~25=47~51.。   鉴别特征:鉴别特征 抹香鲸是最大的齿鲸,成年雌性体长可达12 m,成年雄性可达18 m。头巨大,占体全长的1/4~1/3,从侧面看似方形。下颌狭窄,在头部下面。头部前端偏左有1个呈“S”形的呼吸孔。鳍肢宽而梢端圆。   生物学:抹香鲸是除虎鲸外分布最广的鲸类。在南半球和北半球,从赤道到高   纬度的流冰群边缘,都有抹香鲸分布。它们生活在海洋的深水区。在几百公里有相对高生物量的深水海域,可发现数百至数千头抹香鲸。在几公里内,有时可发现50头或更多的抹香鲸。抹香鲸社群的基本成分是家庭单位,包含约12头雌鲸及它们的子女。单位的成员共同抵御敌害,保护它们自己及它们的子女。2个或几个单位可在一起活动几天。雄性幼鲸在4~21龄之间离开出生的单位,与其他年龄相近的雄鲸形成松散的群聚,有时称为单身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雄鲸向较高纬度迁移,群聚内的鲸逐渐离去而减少,直至最大的雄鲸单独生活。雄性约在20龄达性成熟,有的在50龄达体成熟。20龄或年龄更大的雄鲸回到热带的繁殖场进行交配。它们在各雌鲸群间漫游,可能是在寻找可配对的雌鲸。雌性约在9龄达性成熟,大致每5年产1仔,有的在30龄达体成熟。妊娠期约14~16个月,每胎产1仔。抹香鲸大多在夏季和秋季产仔。初生抹香鲸体长3.5~4.5 m。哺乳期约2年,断乳时仔鲸平均体长6.7 m。   抹香鲸发出低频的的答声。有一些的答声可能是通过回声定位寻找食物。群内各头鲸相互交流时的的答声称为声码,各雌鲸群的声码互不相同。   抹香鲸的主要猎物是种类繁多的头足类,在它们的胃中还发现很多种鱼类。在山东省胶南县海滩搁浅的1头抹香鲸的胃中,有许多头足类的角质颚,属于爪乌贼科 Onychoteuthidae、蛸乌贼科 Octopoteuthidae、帆乌贼科Histioteuthidae、小头乌贼科Cranchiidae、大王乌贼科Architeuthidae、快蛸科Ocythoidae和蛸科Octopodidae(董正之,   1984)。抹香鲸摄食时,一次又一次地深潜。典型的深潜约400 m,持续约35 min,但它们能下潜到1000 m以下,持续1 h以上。在长潜水前常看到它举起尾叶。喷潮呈灌木状,高达5 m。由于呼吸孔的位置,喷潮向前约成45°角并向左。在无风的日子里,可根据这种有角度的喷潮鉴别抹香鲸。   已报道的寄生蠕虫在20种以上,如简单异尖线虫 Anisakis simplex、抹香鲸异尖线虫 A.physeteris 和球茎体棘头虫 Bolbosoma brevicolle 等。偏利共生物和体外寄生物也在20种以上,如须鲸藤壶 Penella 和抹香鲸虱 Cyamus catodontis 等。   染色体组2n=42,20条常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18条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2条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Arnason and Benirschke,1973)。   对抹香鲸的商业性捕猎始于18世纪初,在随后的2个世纪里,捕猎抹香鲸扩大为世界性的产业。在高峰时期的19世纪30年代,全世界每年捕杀的抹香鲸约达5000头。从19世纪后半叶起,由于石油开采降低了对抹香鲸油的需求,以及抹香鲸种群的下降,对抹香鲸的捕猎减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的捕鲸者,装备了声纳和新型捕鲸炮,又展开了对抹香鲸的追捕。每年的捕杀数可多达30 000头,致使一些种群显著缩小。1988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实行暂停捕鲸后,停止了商业性的猎捕。对全世界现存的抹香鲸数量没有精确的估算,根据少数区域抹香鲸数的估算,粗略推算抹香鲸种群总数可能在20万~150万头之间。在《2000 IUCN受胁动物红色名录》中,抹香鲸被列为易危(VU)等级。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洋。   国内分布:黄海:辽宁(东沟)、山东(胶南、胶州湾的黄岛),东海:浙江(定海)、福建(福鼎县晴川湾、厦门)、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屏东、东港)、台湾东岸海区(苏澳、花莲),南海:广东(海丰、陆丰、琼州海峡)、海南(琼海)、香港。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