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aaa
简介 资料待整理。
以下为Perciformes/鲈形目鱼类的简略描述。
种类很多,占硬骨鱼种类的四成。腹鳍一般有根针,多为栉状鳞。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Pataecus fronto/羽冠奇矮鲉红额鱼,又称额纹鱼,是一种海洋辐鳍鱼类,属于澳大利亚伏鱼亚科的鱼类。该物种仅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沿海水域,生活在水深5至80米(16至262英尺)的区域。这是该属中唯一已知的物种。
分类信息:羽冠奇矮鲉最早于1844年由苏格兰海军外科医生、北极探险家和博物学家John Richardson正式描述,模式产地为南澳大利亚。Richardson将这个新物种归入了他创建的单型新属Pataecus/奇矮鲉属。《世界鱼类》第五版将该属所在的Pataecidae科归类于鲉形目下的鮋亚目。其他权威则将鮋亚目归入鲈形目。最近的研究将澳大利亚伏鱼归入扩展的石头鱼类群Synanceiidae,因为所有这些鱼类在眼睛下方都有一个泪骨剑,能够像弹簧刀一样伸出。属名奇矮鲉属源自Pataikos,这是一个形状奇特的腓尼基矮人神明,常被用作船首像。种加词fronto源自拉丁语front,意为"︁前额/forehead"︁,可能是指背鳍起源于眼睛前方。
描述:红额鱼有着细长、高度压缩的体型,头部最深,呈楔形,尾柄部分最薄。相对较小的眼睛位于头部较高位置,口部斜向,颌部有微小牙齿。鳃盖上部有两条斜向的低脊,头部无棘。皮肤光滑无鳞。长背鳍始于头部眼睛前方,以短棘开始,前部的棘最长,向尾部逐渐变短。背鳍有22-25根棘和14-17根软射线,臀鳍有9-11根棘和4-7根软射线。背鳍与圆形尾鳍相连。较大的胸鳍位于体侧下方,无腹鳍。该物种最大总长可达35厘米(14英寸)。体色可呈深红色、砖红色或橙色。偶尔呈浅色或显示黑色或白色斑点,有时两种斑点都有,主要分布在体侧背部。
分布状况:红额鱼特有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水域,从昆士兰南部的马鲁奇多到新南威尔士南部的巴拉加湾的东海岸,以及从南澳大利亚的圣文森特湾到西澳大利亚的鲨鱼湾的南部和西部海岸。这种底栖鱼类在南澳大利亚很少被记录,表明它们可能更喜欢那里的深水礁区。它们生活在沿海礁区和河口的海绵群落中,水深可达80米(260英尺)。
在新南威尔士,水肺潜水员经常在浅水处看到它们。它们通常出现在海湾或港口内,几乎总是只在入海口的北侧。更有趣的是,当被发现时,它们通常在岩石或海绵的北侧。很少在入海口或岩石的南侧看到。
关于红额鱼从出生到接近成鱼大小的阶段,所知甚少。很少有(如果有的话)非常小的标本的照片。
生物学:红额鱼在夜间更加活跃。它们的色彩和形态在以海绵为主的栖息地中提供了伪装。它们是伏击性捕食者,生活非常静态,这使得附着生物能够在它们的皮肤上定居,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它们会定期蜕皮。除此之外,关于它们的生物学知之甚少。
俗名词源:红额鱼的通用名称源自其头部开始的又长又高的背鳍,这与西部电影中常见的美洲原住民酋长的头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