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标签淡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资料待整理。
以下为Pleocyemata/腹胚亚目虾类的通用描述。
腹胚亚目是1963年由马丁·布尔肯罗德(Martin Burkenroad)提出的。通过引入腹胚亚目,布尔肯罗德使用单系群的Dendrobranchiata/枝鳃亚目(明虾)和腹胚亚目取代了过去分类中的爬行亚目和游泳亚目。腹胚亚目目包括了此前的爬行亚目中的所有动物以及Stenopodidea/猬虾下目和Caridea/真虾下目中的所有动物,也就是各种虾类、寄居蟹类、蟹类。
这些物种共同的特点是有育卵的行为,而明虾是直接将卵释入水中。故而分类上比爬行亚目和游泳亚目的分类更为清晰。
这些物种多数可供食用,是经济意义最大的一类甲壳动物。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形态特征:额角短,为头胸甲长的O.32倍,仅伸至第一触柄第3节的中部到末端;上缘稍微隆起,具9~13齿,有4~5齿位于眼眶后缘的头胸甲上,第l~2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2~3齿;下缘具2~3齿。触角刺向上斜伸,肝刺位于触角刺的后下方。头胸甲与腹部均光滑,无小颗粒状的突起。
第六腹节约为第五腹节长的1.3~1.5倍,尾节约为第六腹节长的1.2~1.5倍,其背面具2对活动刺,较细小,前对位于中部稍靠末端,即到尾节基部之间的距离大于到末端的距离,后对位于前对与尾节后缘之间的中部,有时稍长于、有时稍短于,其距离常随个体有些变化。尾节的末端尖,老年个体常圆钝,后侧角具2对短刺,外侧刺约为内侧刺长的1/2,在两内刺间,有约10对左右的羽状刚毛。
第一触角柄刺约伸至靠近角膜的末端,约为基节长的一半左右,前侧刺超出第二节的中部,约伸至该节长的3/4处,第二节稍短于第三节。第二触角鳞片短宽,长约为宽的2.3倍,末端平截形。第三颚足约伸至或超出第一触角柄的末端。
第一对步足腕节约l/3超出鳞片的末缘;指节稍微短于掌部,约为掌部的0.9倍,腕节约为螯长的1.6~1.8倍,约为长节长的1.1~1.2倍。第二对步足两性左右足的形状相似,但大小均不对称,有时左足大,有时右足大,即使是老年的个体,也是大小不等(表9)。大螯长节末端伸至或超出第一触角柄的末端,小螯则达不到这节的末端;各节均覆盖有微小的刺,两指仅在基部有少数细刺,末端除分散的毛簇外均光滑无刺;指节稍微长于掌部,但在中小个体中则等于、稍长于、个别亦有短于,随个体的增大,指节也随之增长,大个体的标本指节都明显的长于掌部;在可动指或不动指基部的1/3处各具有5~6个圆锥形小突起齿,在靠近基部的2个总是最为细小;掌部为扁圆形,在充分生长的个体则较为膨大,约为腕节长的1.2~1.4倍;腕节呈圆柱形,短于长节;长节约腕节长的1.1倍,短于掌部;座节稍短于腕节,约腕节长的0.82~0.98。后三对步足各节均具小刺。第三对步足掌节伸至或稍稍超出鳞片的末端;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0~3.3倍,腹缘具活动刺,腕节约为掌节长的0.65~0.75倍,长节清楚的长于掌节,约为掌节的1.2倍,座节短于腕节。第五对步足指尖超出第一触角柄的末端,有些个体伸至鳞片外侧刺的末端或稍微超出,但都不超出鳞片的末缘;掌节约为指节长的3.7~4.0倍,腹缘亦具活动刺,腕节稍长于掌节的1/2,约为掌节长的0.60~0.66倍,长节明显的短于掌节,座节短于长节的1/2。 分类讨论:在检查云南西双版纳的标本后见到,普文县的标本位于眼眶后缘的额角上缘齿为4~5个,而在红河县虾洞的标本中却均为3~4枚,且以3枚为多。为此进一步查看两地的额形,额角长度、第二对步足各节的长度比例等等特征,均未找到它们间的差异。其第二对步足各节长度比例都与喻兆琦测量的结果一致,通常指节等于或稍长于掌部,只有在小个体的标本中才见到指节也有稍短于掌部的。由此。我们认为喻氏沼虾的额角上缘齿应为3~5枚位于眼眶后缘的头胸甲上,第二对步足指节的长度可随个体增大而略有变长。体长:我们得到的最大个体达112mm以上,通常为80~100mm,但没有得到带卵的标本。
习性与渔业:本种主要分布于红河流域,以红河县的产量为最大,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经济虾,在附近有一处名日虾洞,当每年的产卵季节,大量的虾游到这里来产卵,渔民此时可大量捕捉,由于产虾出名,故称之为“虾洞”。此虾体虽不算特别长大,但由于个体肥大,肉味鲜美,所以当地曾企图用作为人工养殖的对象。 从喻氏的图中显示,它的第二步足掌部并不膨大,这说明他得到的标本并不是大个体的雄性标本。
国外分布:越南北部。
国内分布:分布:红河虾洞、西双版纳普文公社普文电站、金平老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