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圆鳞鳎
Liachirus melanospilus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
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
Teleostei / 真骨下纲
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
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
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
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
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
Ctenosquamata / 栉鳞派
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
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
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
Carangaria / 鲹形总目
Pleuronectiformes / 鲽形目
Soleoidei / 鳎亚目
Soleoidea / 鳎总科
Soleidae / 鳎科
Liachirus / 圆鳞鳎属
Liachirus melanospilus / 黑斑圆鳞鳎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鲽形目
>
鳎科
>
圆鳞鳎属
>
黑斑圆鳞鳎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翻砂
荤食
中国有分布
无脊椎动物危险
珊瑚安全
简介
Liachirus melanospilus/黑斑圆鳞鳎
常见的名称还有黑点圆鳞鳎。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
Pleuronectiformes/鲽形目(比目鱼)
鱼类的简略描述。 身体扁平呈卵圆形,两眼位于同一侧。大多为海水鱼,可以食用。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检查标本16尾,测量14尾;体长75.2—107毫米;采自广东省汕头、海门、遮浪、汕尾、盐田及海南三亚等。 背鳍61—68;臀鳍46—51;腹鳍5;尾鳍18。侧线鳞6—7+66—77。椎骨9—10+24—25个。(解剖1尾,X光照片2尾,一尾为10+24)(图Ⅰ-17-16)。 体长为体高2.1—2.4倍,为头长3.9—4.2倍。头长为吻长3—3.5倍,为眼径5.4—6.4倍,为背鳍条长1.6—1.9倍,为右腹鳍条长2.1—2.3倍,为尾鳍长1—1.2倍。 体长椭圆形,很侧扁;尾柄短于眼径。头稍短,头高大于头长。吻钝圆,略突出,向下不呈大钩状。两眼位头右侧,上眼较下眼位略较前。眼间隔宽小于眼径,略凹,有鳞。右侧前鼻孔为管状,管突达下眼前缘;后鼻孔为裂隙状,位吻下缘。左侧鼻孔位上颌上方,相距较远;前鼻孔管突细长;后鼻孔位较高,管突短弱。口小,稍低,后端略过下眼前缘,左口裂较长。唇发达,左唇有许多纵褶,右下唇后段为三角形皮质宽突起状。两颌仅左侧有牙,小绒状。鳃孔侧下位。鳃耙退化。肛门位左腹鳍基后缘。生殖突略有膜连右腹鳍。 头体两侧被小圆鳞;尾鳍基有鳞,其他鳍无鳞;头前缘及鳃孔前缘有短毛状突起;左侧头前部鳞为绒毛状。左右侧线侧中位,直线形,有颞上枝及前鳃盖枝;左侧线到吻端附近弯向头背侧,约止于体中部背侧。 背鳍始于上眼正前方的吻端,后端不连尾鳍,鳍条不分枝,约第51—52鳍条最长。臀鳍始于鳃孔后端下方,似背鳍。无胸鳍。右腹鳍始于鳃峡后端,第3鳍条最长,约达第2—3臀鳍条基;左腹鳍基较短,始于第2—3右腹鳍条基左侧。尾鳍圆形,中部11—16鳍条分枝。 头体右侧淡棕褐色,有许多淡黑色不规则细斜纹,纹内有许多小黑点。鳍淡黄色,散有淡褐色斑及小黑点。头体左侧淡黄白色;鳍较淡,无斑点。 胃肠界限不显明,前端淡黑色。肠有2环弯,短于体长,约达第6脉棘右侧。腹膜灰褐色。体长95毫米(1956.Ⅱ,9,汕尾)标本,卵巢约达第15脉棘两侧。最后肾脉棘长约等第一脉棘1/2。第一间髓棘为长浅弧状。第一间脉棘长弧状。尾舌骨钝钩状,轴细稍长于钩长。
生物学:为暖水性底层小海鱼。上述体长95毫米雌鱼卵巢为Ⅲ—Ⅳ期阶段,卵大小不等。最大成熟卵卵径大于0.8毫米,最小性成熟雌鱼休长约为59毫米(依 Ochiai,1963)。性成熟期雌鱼卵巢处较暗,卵巢约可达第37臀鳍条基上方。
国外分布:西达泰国,南达印度尼西亚,东到菲律宾,北达日本南部。
国内分布:台湾、广东、广西及海南等海区。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