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章鲨
/
斑点长尾须鲨
Hemiscyllium ocellatum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Chondrichthyes / 软骨鱼纲
Elasmobranchii / 板鳃亚纲
Selachii / 鲨下纲
Galeomorphi / 翅鲨总目
Orectolobiformes / 须鲨目
Orectoloboidei / 须鲨亚目
Hemiscylliidae / 长尾须鲨科
Hemiscyllium / 长尾须鲨属
Hemiscyllium ocellatum / 斑点长尾须鲨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须鲨目
>
长尾须鲨科
>
长尾须鲨属
>
斑点长尾须鲨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有市售
珊瑚安全
可人工繁殖
aaa
简介
Hemiscyllium ocellatum/斑点长尾须鲨
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肩章鲨,常见的名称还有黑星狗鲨。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
Orectoloboidei/须鲨亚目
鱼类的简略描述。 鼻孔近吻端,不开口于口内,具鼻口沟,鼻须存在。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肩章鲨鱼(
肩章鲨
)是长尾地毯鲨科(Hemiscylliidae)的一种鲨鱼,主要分布在
澳大利亚
和
新几内亚
(可能还有其他地区)的浅层热带水域。这种鲨鱼的通用名来源于其胸鳍后方的一个非常大的、白边黑斑,形似军用肩章。肩章鲨鱼体型较小(通常体长不超过1米),身体纤细,头部短小,成对鳍呈宽大的桨状。尾柄(尾鳍连接处)占鲨鱼体长的一半以上。成鱼背部呈浅褐色,散布着较深的斑点和不明显的鞍状斑纹。 肩章鲨鱼具有夜行性习性,经常出没于珊瑚礁的浅水区或
潟湖
中。这种鲨鱼已经进化出适应
潟湖
夜间严重缺氧(低氧)环境的能力,通过增加大脑供血并有选择地关闭非必要的神经功能来应对。它能在完全无氧环境下存活两小时而不受影响,且其耐受的温度远高于其他耐低氧动物。肩章鲨鱼不常游泳,而是通过扭动身体并借助成对鳍的推动来"︁行走/walk"︁。该物种以各种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硬骨鱼为食。肩章鲨鱼是卵生动物,雌性在8月至12月期间每14天产下一对卵囊。由于其耐受性强且体型小,肩章鲨鱼在公共和家庭水族馆中都很受欢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该物种评估为无危,因为除了小规模水族馆贸易外,渔业对其几乎没有兴趣。
分类信息:
肩章鲨
最初由法国博物学家Pierre Joseph Bonnaterre于1788年在<<自然界三界的百科全书分类表>>中描述为
Squalus ocellatus
。后来该名称被修改为当前有效的
肩章鲨
。模式标本是一条在
澳大利亚
昆士兰州
库克敦/Cooktown
附近捕获的35厘米长的未成年雄鲨。该物种的其他通用名称是itar鲨和盲鲨(也用于
Brachaelurus waddi
)。Goto在2002年对地毯鲨的形态学分析显示
Hemiscyllium/长尾须鲨属
属呈现多分支,这意味着肩斑竹鲨与其姐妹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无法确定。
分布状况:
肩章鲨
的分布范围从
新几内亚
南部海岸延伸到
澳大利亚
北部海岸,向南一直到
悉尼
。
大堡礁
的
卡普里科恩-邦克群岛/Capricorn-Bunker Group
拥有特别大的种群,仅
赫伦岛/Heron Island
周围的珊瑚礁就估计栖息着数千条。此外,还有未经证实的报告称该物种出现在
马来西亚
、
苏门答腊
和
所罗门群岛
。肩章鲨生活在浅水区,最大深度为50米(160英尺),经常可以在勉强能覆盖其身体的浅水中看到。它们偏好潮池、珊瑚平台和鹿角珊瑚群。
描述:肩斑竹鲨因其胸鳍后方显著的黑斑而得名。 肩斑竹鲨的体型呈长形,其中一半以上由细长的尾柄构成。吻部短而圆,鼻孔几乎位于吻端,并伴有一对微小的须;从鼻孔到口部有沟纹。上颌有26-35排牙齿,下颌有21-32排牙齿。牙齿较小,具有宽大的基部和三角形的尖端。眼睛呈椭圆形且突起,每只眼睛下方有一个较大的喷水孔。五对鳃裂较小,第四和第五对鳃裂紧密相连。 胸鳍和腹鳍宽大圆形,肌肉发达。两个大小相近的背鳍位于体后部。臀鳍低矮,位于尾鳍前方。尾鳍仅有上叶,在其尖端附近有一个明显的腹侧凹陷,相对于身体几乎呈水平角度。成鱼背部呈米色至棕褐色,布有许多间距较大的褐色斑点和略微暗色的条带。每个胸鳍后方都有一个白边环绕的巨大黑斑;这对斑点是该鲨鱼通用名称的由来。幼鱼的体表和鳍上有交替的浅色和深色条带,这些条带会随着成长逐渐分散。肩斑竹鲨通常体长70-90厘米;最大记录体长为107厘米。
生物学:作为对其复杂礁环境的适应,花斑竹鲨通过看似行走的方式移动,身体左右弯曲,并用其桨状胸鳍和腹鳍推离底质。其步态类似于蝾螈,这是趋同进化的一个例子。该鲨鱼能够游泳,但即使在水深足以自由游动的情况下,也常常偏好在沙质或珊瑚底部行走。与其他鲨鱼相比,花斑竹鲨的成对鳍软骨支撑结构减少且分离,使其能够像四肢一样旋转使用。这种运动方式甚至使鲨鱼能够爬出水面到达孤立的潮池。花斑竹鲨的步态与蝾螈等四足动物趋同相似,表明陆地行走所需的运动方式可能先于第一批陆生脊椎动物的进化,并可能促进了其进化。花斑竹鲨主要在夜间活动,在浅水中最为活跃。它们经常躲在珊瑚头内部或下方,即使身体其余部分暴露在外,只要头部被遮盖就足够了。有时它们会在沙滩上或礁石顶部栖息,面向水流,这种称为趋流性的定向可能有助于呼吸或提高对捕食者的警觉性。 花斑竹鲨被较大的鱼类如其他鲨鱼捕食。其体色提供保护性伪装,而其肩章斑被推测是用于分散注意力或震慑捕食者的眼斑。几乎所有花斑竹鲨都被糠虾等足类的praniza(寄生性)幼虫寄生。这些幼虫以血液为食,主要附着在泄殖腔周围和交配器周围的皮肤上,也在口腔内和鳃上发现。这些寄生虫造成的损害很小,不被认为会对鲨鱼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该物种的其他寄生虫包括
Kudoa
属的粘孢子虫,它侵染骨骼肌,原生动物血革兰虫
Haemogregarina hemiscyllii
,它感染血液,介形类
Sheina orri
,它附着在鳃上,以及线虫
Proleptus australis
,它寄生在胃中。 耐缺氧性 花斑竹鲨可以在缺氧环境下存活数小时,并能爬过陆地到达最近的适合水域。 夜间,花斑竹鲨栖息的浅礁平台常常因退潮而与海洋隔离。由于池中所有生物的共同呼吸,溶解氧含量可在一夜之间下降80%或更多。花斑竹鲨已进化出应对这些缺氧条件的能力,在大气氧气水平5%的环境下能存活超过三小时而不失去行为反应能力。在实验室中,花斑竹鲨在30℃(86°F)的完全无氧条件下存活了一小时,这也很不寻常,因为大多数能够耐受缺氧的动物都是在低温下才能做到这一点。 花斑竹鲨对低氧的生理反应是由核苷腺苷介导的。在缺氧条件下,心率和通气率急剧下降。由于血管扩张以向大脑和心脏输送更多血液,鲨鱼的血压下降一半。与硬骨鱼和四足动物不同,血流速率保持恒定,血糖水平也不会升高。鲨鱼的大脑耗能只有硬骨鱼的三分之一。花斑竹鲨能够通过降低大脑某些区域的代谢来进一步降低能量需求,例如保持感觉核功能而停用运动核。这使鲨鱼能够提供足够的ATP防止神经元死亡,同时仍保持对环境的警觉。 温度敏感性 花斑竹鲨的发育速率和适应性受发育期间温度的强烈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上升足以削弱鲨鱼的体质,这可能损害生态系统。 捕食 花斑竹鲨是底栖甲壳类、蠕虫和小型硬骨鱼的机会性捕食者。在
赫伦岛
,花斑竹鲨90%以上的食物由多毛类蠕虫和螃蟹构成,幼鱼主要捕食前者,成体主要捕食后者。它在黎明和黄昏时最活跃地捕食,但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可能进食。这种鲨鱼主要依靠嗅觉和电感受器来定位隐藏的猎物。它能够通过扩张肌肉性口腔腔室将猎物吸入口中。在寻找食物时,花斑竹鲨有时会用吻部翻动碎屑或将头部插入沙中,吞食食物的同时通过鳃裂排出沙粒。与大多数鲨鱼不同,花斑竹鲨可能会咀嚼食物长达5-10分钟。它的牙齿可以下压形成平面,用于碾碎硬壳猎物。 生活史 花斑竹鲨卵 花斑竹鲨的交配发生在7月至12月间,但在圈养条件下可持续全年繁殖。求偶可能由雌性通过跟随和咬噬雄性来发起。然后雄性用嘴抓住雌性的胸鳍并躺在其旁边,同时将其一个交配器插入雌性的泄殖腔。交配持续约一分半钟。花斑竹鲨很容易在水族馆中繁殖,即使在135加仑的小型水箱中也能繁殖,但建议使用更大的水箱为孵化的后代提供足够空间。该物种是卵生的,雌性在8月至12月期间产卵。雌性每14天产下两个(罕见四个)卵囊,每年总共产20-50个卵。每个卵囊长10厘米(3.9英寸),宽4厘米(1.6英寸)。幼鱼在120-130天后孵化,体长14-16厘米(5.5-6.5英寸)。幼鱼最初生长缓慢,但三个月后增长速度达到每年约5厘米(2.0英寸)。雌雄鱼在体长54-64厘米(21.5-25英寸)时性成熟,对应年龄至少为七岁。
人类互动:肩章鲨在公共水族馆展出 肩章鲨对人类无害,但如果被抓住可能会轻咬抓捕者。由于它们在离水时移动缓慢,且对人类几乎没有恐惧感,因此海滩游客很容易观察和接触它们。这种鲨鱼很容易适应人工饲养环境,在
美国
、
加拿大
和
澳洲
的许多公共水族馆都有展出。在<<水族馆鱼类杂志>>的一篇文章中,Scott W. Michael称肩章鲨为"︁最适合家庭水族馆的鲨鱼/the best shark for the home aquarium"︁。它们能在人工环境下繁殖,即使是在510升(135加仑)的小型鱼缸中也能繁殖,不过成年鲨鱼最好放在680升(180加仑)或更大的鱼缸中。它们不适合混养,因为会捕食其他鱼类。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肩章鲨评估为无危物种。这种鲨鱼在
澳洲
水域常见,既不被商业渔业也不被休闲渔业捕捞,受水族贸易采集和渔业误捕的影响极小。其在
澳洲
的大部分栖息地都在海洋保护区范围内。在
新几内亚
,肩章鲨被评估为近危物种,因为在那里它们面临栖息地退化、破坏性捕捞作业和手工渔民过度捕捞的威胁。 2015年,BBC为新纪录片系列<<Shark>>的第一集详细拍摄了肩章鲨的行为,该纪录片在<<大白鲨>>40周年之际发布。纪录片展示了肩章鲨在陆地上行走的能力,以及它们在退潮时的捕食行为。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