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鲸Balaenoptera omurai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Mammalia / 哺乳纲Theria / 兽亚纲Eutheria / 真兽下纲Laurasiatheria / 劳亚兽总目Artiodactyla / 偶蹄目Whippomorpha / 鲸河马形亚目Cetacea / 鲸下目Mysticeti / 须鲸小目Balaenopteridae / 须鲸科Balaenoptera / 须鲸属Balaenoptera omurai / 大村鲸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偶蹄目>须鲸科>须鲸属>大村鲸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aaa
简介
  资料待整理。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Artiodactyla/偶蹄目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约220种。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属此目。以Bovoidea/牛总科最为繁盛。   以下摘自《ALA》,由ClaudeAI翻译:   大村氏鲸或矮鳍鲸 (Balaenoptera omurai/大村鲸) 是一种须鲸,目前对其了解甚少。在正式描述之前,不同文献将其称为布氏鲸的小型、矮小或侏儒形态。该物种的通用名和种加词是为了纪念日本鲸类学家大村秀雄[日]。   该鲸的科学描述于2003年由三位日本科学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他们通过分析九个个体的形态和线粒体DNA确定了该物种的存在——其中八个是日本研究船在1970年代后期在印度洋太平洋捕获的,另一个是1998年在日本海角岛采集的一只雌性成体。随后,丰富的遗传证据证实了大村氏鲸是一个有效物种,并揭示它是须鲸谱系的早期分支,其分化时间远早于布氏鲸和塞鲸。它可能与体型更大的近亲蓝鲸关系更为密切。   在<<哺乳动物物种名录>>第三版中,该"︁物种"︁被降级为Balaenoptera edeni/布氏鲸的同物异名。然而,作者指出这需要对该属进行修订。ITIS数据库将其列为有效分类单元,但注明了该物种、布氏鲸Balaenoptera brydei在系统分类上存在争议。   分类信息: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内的大村氏鲸头骨   1976年在所罗门海获得的六只标本仅被注意到在性成熟时比在新西兰外捕获的"︁普通"︁布氏鲸体型更小,而1978年在科科斯-基林群岛/Cocos-Keeling Islands附近捕获的两只与在爪哇以南的东印度洋捕获的其他118只"︁普通"︁布氏鲸没有区别。通过同工酶分析,它们与布氏鲸相比具有独特的须板和较小的体型成熟尺寸,以及获得的捕获鲸类照片(显示其类似长须鲸的体色),和田史郎和沼知健一(1991)认定这八只个体代表了一个新的须鲸物种。然而,由于缺乏详细的骨骼学研究和"︁确凿数据"︁,国际捕鲸委员会决定仅将它们视为"︁小型布氏鲸"︁的区域性特殊群体。尽管有此声明,所罗门海标本的物种地位得到了吉田英由纪和加藤秀弘(1999)进行的线粒体DNA研究的支持。   这八只标本的身份最终在1998年得到解决,当时一只未识别的鲸鱼在日本海与渔船相撞后死亡,被拖至角岛/Tsunoshima,由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哺乳动物和鸟类部门主任山田格进行检查。这个标本在外部特征上与20世纪70年代捕获的个体非常相似,使得能够对这个疑似新物种进行完整的骨骼学检查。基于外部形态、骨骼学和对两只捕获鲸类及角岛标本的线粒体DNA分析,和田、大石雅之和山田在2003年11月20日的《Nature》期刊上描述了大村鲸。为了纪念帮助剥离模式标本肉体的角岛/Tsunoshima人民,它被赋予了日语俗名"Tsunoshima kujira"(英语:角岛鲸)。   描述:骨骼学   大村鲸(以下简称大村鲸)具有几个独特的骨骼特征,可以将其与同属的Balaenoptera brydei布氏鲸区分开来。在大村鲸Balaenoptera brydei中,上颌骨上升突的后端变宽呈方形,而在布氏鲸中,其整个长度都是细长圆形的。在大村鲸中,这个变宽的后部遮盖了前上颌骨,前上颌骨消失在上颌骨和鼻骨下方,没有延伸到额骨,而在Balaenoptera brydei布氏鲸中,前上颌骨都延伸到额骨。从背面观察,大村鲸印度洋太平洋Balaenoptera brydei的顶骨向两侧扩展,但在布氏鲸北太平洋Balaenoptera brydei中从背面看不到。大村鲸在"︁顶骨和鳞状骨之间的缝合线上的颞窝后壁"︁有两个小孔,而Balaenoptera brydei布氏鲸都没有。大村鲸在吻部基部附近的上颌骨背侧有一个斜脊,而Balaenoptera brydei布氏鲸都没有。与布氏鲸不同,大村鲸的蝶骨翼与鳞状骨是分开的。与Balaenoptera brydei布氏鲸不同,大村鲸的第一肋骨头部没有分叉。   大村鲸共有53个脊椎骨,包括7个颈椎(哺乳动物的标准数量)、13个胸椎、12个腰椎和21个尾椎。像其属的所有成员一样,每个胸鳍的手部只有四个指头(第三指缺失)。指骨公式为:I-5, II-7, IV-6, V-3。   外部特征   在马达加斯加诺西贝岛附近觅食   其外表与体型较大的长须鲸相似(因此也被称为矮长须鲸和小长须鲸),两者都有深灰色的左下颌,右侧有白色下颌斑、白色斑纹、深色眼条纹、白色条纹间的洗白区,以及背部的白色人字形斑纹,胸鳍前缘和内表面为白色,尾鳍腹面为白色,边缘为黑色。像长须鲸一样,它也表现出左侧口腔为白色、右侧口腔为深色的不对称色素沉着现象,这与下颌的不对称色素沉着相反。它的背鳍非常镰刀状,前缘逐渐倾斜进入背部,其形状介于长须鲸更为缓慢的斜度和布氏鲸及塞鲸更为锐角的斜度之间。它的背鳍相比这些其他物种也比例更小且不太直立。它通常在吻部有一个突出的中脊,但可能有不明显的侧脊,这些侧脊在幼鲸中更为明显。相比之下,布氏鲸在吻部有三个突出的脊。它有45到95条延伸超过脐部的腹沟。模式标本(NSMT-M32505)有203-208对"︁短而宽的鲸须板,具有未卷曲、僵硬、灰白色的须丝"︁,而NRIFSF6右侧估计有181-190对 - 比该属任何其他物种都少。其他大村鲸标本有204到246对鲸须板。像长须鲸一样,NSMT-M32505的鲸须也表现出不对称的着色:右侧前三分之一为黄白色,中间100片是双色的(外侧暗色,内侧黄白色),剩余的后部全部为黑色,而左侧大多数是双色的,剩余的后部像右侧一样全部为黑色。九个标本的平均长度和宽度为26×21.4厘米(10.2×8.4英寸),是该属中任何物种最小的长宽比(1.22)。   在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群岛西苏门答腊东加里曼丹观察到的大村鲸身上有大量饼干鲨咬痕,表明它们曾进入深水区;而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个体则没有这些咬痕。   形态测量   吻部扁平呈V形,头部占体长约四分之一。胸鳍短而细长,约占体长的13%到15%。对于体长3.9至7.15米(12.8至23.5英尺)的标本,背鳍高度在7.5至20厘米(3.0至7.9英寸)之间,长度在18至60厘米(7至23.5英寸)之间,位于从吻尖向后约57%体长处。从下颌尖到脐的距离是体长的61.5%,而从下颌尖到腹沟末端的距离约为63%。尾鳍宽度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体型   大村鲸是须鲸中体型最小的之一 - 只有两种小须鲸(普通小须鲸和南极小须鲸)更小,它们分别达到9.75和10.7米(32.0和35.1英尺)的体长。在印度洋太平洋日本捕鲸期间捕获的八个标本中,五头雌性体长在10.1至11.5米(33.1至37.7英尺)之间,而三头雄性体长在9.6至10.0米(31.5至32.8英尺)之间。雌性的年龄从可能只有9岁(耳塞损坏或部分丢失)的11.2米(36.7英尺)个体到最长雌性的29岁,而三头雄性从可能21岁(另一个损坏或部分丢失的耳塞)的最长雄性到一个9.6米(31.5英尺)标本的38岁。除了最小的雌性外,所有个体都已达到生理成熟。在1983年至2004年间在台湾泰国搁浅的个体中,五头雄性体长从5.13至10米(16.8至32.8英尺)不等,而两头雌性分别为4.3和5.95米(14.1和19.5英尺) - 1983年在泰国普吉府搁浅的一个性别不明的标本长7米(23.0英尺)。   在1991年至1993年间帕米拉坎猎人捕获的16头"︁布氏鲸"︁中,对12头进行了测量。这些可分为两个体型类别,九头鲸小于10米(32.8英尺),三头12米(39.4英尺)或更长。后来,在婆罗海检查的28个已识别头骨标本中,85%(24个)被确定为大村鲸,而只有15%(4个)被暂时称为布氏鲸的印度-太平洋形式(Balaenoptera brydei)。前一个体型类别可能主要(如果不是全部)是大村鲸,而较大的鲸 - 一头性别不明的12米(39.4英尺)和两头13米(42.7英尺)的雌性 - 则是较大的、离岸型布氏鲸。在那些较小的鲸中,四头雄性体长从6.7至9.8米(22.0至32.2英尺),四头雌性从4.9至9.3米(16.1至30.5英尺),一头性别不明的为9.4米(30.8英尺)。   在马达加斯加观察到的单独个体估计体长在8至12米(26至39英尺)之间,而幼鲸估计在3至5米(9.8至16.4英尺)之间。   生物学家Graham Chittleborough在1958年在西澳大利亚的一个捕鲸站检查的三个成熟标本(两雌一雄)的身份尚不确定,它们的体长在10.6至11.74米(34.8至38.5英尺)之间 - 它们可能是大村鲸或较小形式的布氏鲸(布氏鲸)。这三个个体的鲸须板都非常小 - 分别约为22×15厘米(8.7×5.9英寸)、22×16厘米(8.7×6.3英寸)和23.5×17.5厘米(9.3×6.9英寸) - 长宽比在1.34至1.46之间,在大村鲸正式描述中包含的9个标本的上限范围(1.00-1.43)内,但也在布氏鲸复合体的下限范围(1.2至1.33)内。然而,来自缅甸的较小形式布氏鲸(布氏鲸)的模式标本的鲸须板为30×15厘米(11.8×5.9英寸),即长宽比恰好为2.0 - 在布氏鲸复合体的典型范围(1.8至2.4)内。   交配   在所罗门海捕获的三头雌性中,两头正在排卵和哺乳,一头处于休息状态(未哺乳、排卵或怀孕),而在科科斯群岛附近捕获的两头雌性中,一头伴有一头估计约3米(9.8英尺)长的幼鲸。关于妊娠和哺乳期的持续时间尚不清楚,对繁殖季节的时间和范围了解甚少。2005年8月,一头3.2米(10英尺)的雌性新生幼鲸,带有胎褶和折叠的背鳍和尾鳍,在九州东海岸宫崎县宫崎市搁浅。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观察到六对不同的母子对:2011年8月一对,2013年11月三对,2015年8月两对,表明有一个延长的产仔季节。11月观察到的三头幼鲸有弯曲的背鳍(表明它们相当年轻)但没有胎褶,而8月看到的一头幼鲸有直立的背鳍,表明它年龄较大但可能仍是当年出生的。这些幼鲸估计体长在3至5米(9.8至16.4英尺)之间。   行为与食性:在马达加斯加诺西贝/Nosy Be附近跃出水面   关于小须鲸的行为和食性知之甚少。它们的喷气低且扩散。浮出水面后,在头部和防水板消失之前,通常看不到背鳍,潜水时不会展示尾鳍。在科莫多国家公园马达加斯加西北部都曾观察到它们的扑食、排便和跃出水面的行为;在前者区域还观察到它们在水面翻滚的疑似交配行为(这使得能够识别出一头雄性)。在马达加斯加,平均群体大小仅为1.1个体(247个群体中共272个个体),但有时可以看到多达12头鲸鱼的松散聚集。在2011年至2016年期间,共观察到13对母子对,其中包括一头雌性,她最初于2012年在一个聚集群中被发现,2013年时带着幼鲸,而在2015年和2017年又独自出现,表明个体可以表现出很强的栖息地忠实性。   1976年在所罗门海捕获的6个副模式标本据报道胃中仅含有磷虾(Euphausia diomedeae),而在日本发现的一头7米(23英尺)长的雌性胃中发现了甲壳类和鱼类。在马达加斯加的个体已被观察到以磷虾Pseudeuphausia latifrons为食。   鸣声   小须鲸发出15-50赫兹的振幅调制鸣声,峰值频率为36.1赫兹,平均持续时间为9.2秒。这有时会跟随着17赫兹、持续4秒的音调叫声。这些鸣声每两到三分钟重复一次,有时可持续长达13小时。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全年都有鸣声记录,活动高峰期为10月底至1月底以及5月底至6月底。全年都记录到多个个体同时鸣叫的重叠合唱。   活动范围   2016年11月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为4头小须鲸安装了卫星标签。标签平均持续42天(范围:30-58天)。被标记的鲸鱼平均游走了2,530公里(范围:2,148至3,181公里),但仅限于该岛西北海岸230至405公里(平均:283公里)的小范围沿海区域内。所有鲸鱼都多次穿越了它们各自的整个活动范围,大多数时间在大陆架水域活动,很少进入深水区。   分布范围:西太平洋海域分布   小须鲸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北纬35°至南纬35°之间的陆架水域,大多数记录位于热带地区(北纬23°26'至南纬23°26'之间)。其分布范围包括日本南部(3月和5月至10月有搁浅和缠网记录;包括山口宫崎香川三重静冈千叶县),韩国(12月至1月,来自全罗南道庆尚南道),中国(11月至2月和8月有搁浅记录;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11月至3月和5月有搁浅记录;4月至5月和7月至8月也有目击记录),香港(3月),菲律宾马尼拉湾布苏安加保和海),越南广义省),马来西亚彭亨),泰国(2月、5月至6月和11月至12月有目击和搁浅记录;包括攀牙普吉巴蜀府宋卡府),印度尼西亚(2月、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有目击和搁浅记录;记录来自西苏门答腊爪哇海南部、巴厘岛科莫多索洛尔群岛塞兰岛拉贾安帕特群岛东加里曼丹),科科斯群岛/Cocos Islands安达曼群岛(4月),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埃克斯茅斯/Exmouth北领地达尔文/Darwin以北约南纬9°30'-10°,东经130°),南澳大利亚(1月,圣文森特湾/Gulf St Vincent),昆士兰(11月至12月,道格拉斯港/Port Douglas米申海滩/Mission Beach),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斯里兰卡(2月),查戈斯群岛伊朗(9月,霍尔木兹海峡),埃及(4月,红海北部),马达加斯加西北部(南纬12°01'至19°23',研究人员在8月和10月至12月有目击记录,观鲸运营商在4月至12月有记录,全年都有声学检测记录),毛里塔尼亚(11月,特拉扎/Trarza地区),巴西(9月,塞阿拉/Ceará),以及圣彼得和圣保罗群岛/Saint Peter and Saint Paul Archipelago附近。   目击记录   1999年和2000年,在科莫多国家公园水域多次目击到一种未识别的须鲸。它们体型较小(大多估计仅7至10米长),具有类似于长须鲸的不对称体色,吻部只有一个突出的脊,背鳍极度弯钩。起初,它们被暂时识别为"︁小型或区域特有/pygmy or regionally distinct"︁布氏鲸,这一判断在2000年10月得到确认,当时一头被拍照并获取活检样本,其组织样本被送往加利福尼亚拉霍亚/La Jolla的西南渔业科学中心。在那里,其DNA被分析并发现与从菲律宾获得的"︁矮小布氏鲸/pygmy Bryde's"︁样本完全匹配 - 然而,后来发现菲律宾的样本对应的是大村鲸而不是布氏鲸。   在2009年和2010年在所罗门群岛进行的海洋哺乳动物调查中,"︁很可能/most likely"︁是小须鲸的个体被目击了三次。它们估计长6至10米,缺乏明显的辅助脊。这些目击都发生在非常靠近岸边的位置(在几百米之内),一次是在2009年11月马莱塔岛西海岸,一次是在2010年11月瓜达尔卡纳尔岛西北海岸,还有一对在2010年11月14日在佛罗里达群岛桑德弗莱水道/Sandfly Passage被观察到进行摄食。   2015年10月,由新英格兰水族馆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Salvatore Cerchio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发布了来自马达加斯加西北部种群的首批影像和野外观察记录。在2011年至2014年间共有44次小须鲸目击记录,其中大多数发生在2013年(13次)和2014年(25次)。42次发生在诺西伊兰贾岛/Nosy Iranja安帕辛达瓦半岛/Ampasindava Peninsula附近,只有两次发生在诺西贝岛/Nosy Be。它们被观察到在平均深度31米(范围:4至202米)的开阔陆架水域活动,从未在陆架边缘的深水区或更浅的沿岸水域或海湾中被发现。   2018年,Pierre Laboute和Philippe Borsa发表了关于1991-1995年、1998年和2000年在诺西贝岛/Nosy Be目击小须鲸的论文,包括1994年11月在南纬13°26',东经48°05'处拍摄的十几头鲸鱼在40至80米深的水域进行表层和突进摄食的照片。   2017年,在台湾斯里兰卡首次确认了小须鲸的活体目击记录。   2023年12月31日,在普吉岛海岸安达曼海的游船上的游客用无人机拍摄到一对小须鲸,其中一头是极为罕见的全白色小须鲸。   保护:大村鲸被列入《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附录II。由于其保护状况不佳,或将从针对性协议组织的国际合作中获得显著收益,因此被列入附录II。   此外,大村鲸还被纳入《太平洋岛屿地区鲸类及其栖息地保护谅解备忘录》(太平洋鲸类谅解备忘录)的保护范围。   模式系列标本:模式标本是一头体长11.03米(36.2英尺)的雌性成体,编号NSMT-M32505(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于1998年9月11日在日本海南部的角岛/Tsunoshima(34°21′03″N 130°53′09″E / 34.35083°N 130.88583°E)搁浅。标本包括完整的骨骼、两排完整的鲸须板,以及由T. K. Yamada、M. Oishi、T. Kuramochi、E. Jibiki和S. Fujioka采集的冷冻肌肉、鲸脂和肾脏组织。模式产地为日本海,这可能不能代表该物种的典型分布范围。副模式标本包括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日本研究船在印度洋太平洋采集的8个标本(5头雌性和3头雄性),编号NRIFSF1-8(静冈远洋渔业研究所,渔业研究机构)。从每个个体都采集了最长的鲸须板(NRIFSF6包含另外18块鲸须板)、耳垢栓和带有相关骨骺的第六胸椎骨片段。   捕猎及其他死亡因素:捕捞和其他死亡原因   手工捕鲸   1915年至1944年间,拉马克拉/Lamakera村民捕获的一头小须鲸的照片。这很可能是一头大村氏鲸(见正文)。   早在19世纪末期,薄荷岛/Bohol利拉/Lila居民就开始在薄荷海/Bohol Sea捕鲸。到了世纪之交,这种捕鲸活动已经扩展到附近的帕米拉坎岛/Pamilacan Island,之后又扩展到卡米金/Camiguin萨盖/Sagay。在帕米拉坎,捕鲸季节从1月持续到6月,但主要集中在4月和5月。当从岸边发现鲸鱼时,会出动10到20艘泵船(原本用于抽水泵的机动船)追捕。当距离够近时,"︁钩手/hookman"︁会跳到鲸鱼头部,用一个35厘米长、22.5厘米宽的不锈钢钩刺穿鲸鱼,钢钩连接着30米长的重型绳索,绳索末端系着2米长的竹制浮标。在卡米金,他们使用带有2.5米木柄的可转向套环鱼叉进行捕捞,类似于19世纪中期美国捕鲸人使用的"︁海豚铁叉/dolphin irons"︁,鱼叉要么连接着140米长的绳索和塑料渔业浮标,要么连接着400米长的绳索,末端系着塑料浮标或油桶。经过一个多小时后,鲸鱼会疲惫不堪,人们轮流切割直至其死亡。船只通常将鲸鱼尸体拖到利拉进行分解,随后出售,鲸肉可生食或熟食。仅帕米拉坎的猎人每年就能捕获10到20头,而在卡米金,他们只是偶尔捕获。   当Maria Louella L. Dolar及其同事(1994年)检查1991年至1993年间在薄荷海捕获的鲸鱼的照片或鲸须时,将其鉴定为布氏鲸;这一结论得到了Dolar、William F. Perrin等人(1996年)对同一地点收集的头骨进行的骨骼学检查的支持,他们认为这是布氏鲸的"︁小型种"︁。这些标本被存放在菲律宾内格罗斯东方省/Negros Oriental杜马格特/Dumaguete西利曼大学海洋研究实验室的收藏中,T. K. Yamada及其同事(2008年)对其进行了检查。他们发现24个头骨实际上属于大村氏鲸,只有4个属于印度-太平洋布氏鲸(Balaenoptera brydei)。这一发现得到了基因研究的支持,通过比较已发表的系统发育关系,发现菲律宾的小型"︁布氏鲸"︁实际对应的是大村氏鲸。   1923年的一份专著描述了三个被印度尼西亚原住民捕获的须鲸头骨。后来,参与正式描述大村氏鲸的科学家之一(Tadasu K. Yamada)检查了这些头骨的照片,发现其中两个(一个来自爪哇邦斯里/Bangsri,另一个来自索洛尔/Solor拉马克拉)属于大村鲸。还有一张1915年至1944年间拍摄的拉马克拉村民捕获的鲸鱼照片,"︁从体型和形状来看,很可能是一头年轻的大村氏鲸"︁。   商业捕鲸   1976年6月在和歌山县潮岬/Shionomisaki外40海里处捕获的小型"︁布氏鲸"︁中,有两头性成熟的雌性个体,体长分别为7.9米和8.5米,两者都可能是大村氏鲸。   科学捕鲸   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学捕鲸捕获的八头个体中,其中六头于1976年10月24日在所罗门海(9°49'-10°17'S, 157°29'-157°56'E)由工厂船<<东南丸2号>>进行处理,另外两头于1978年11月15日和17日在科科斯群岛/Cocos Islands附近(分别位于10°51′S 97°02′E/10.850°S 97.033°E和10°53′S 94°29′E/10.883°S 94.483°E)由工厂船<<日新丸3号>>进行处理。   误捕   在日本的七条记录中,有三条涉及误捕个体,包括2003年10月在相模湾误捕的一头9.2米长的雄性个体,2004年5月在东京湾误捕的一头10.05米长的雌性个体,以及2012年3月在伊势湾附近误捕的一头6.3米长的雌性个体。来自韩国的两条记录都是误捕个体,包括2004年1月在巨济/Geoje误捕的一头6.3米长的雌性个体和2006年12月在高兴/Goheung误捕的一头6.4米长的雄性个体。2011年5月,在泰国宋卡府/Songkhla Province泰国湾,一头4.4米长的雄性幼鲸被小网目鲱鱼围网误捕。1985年8月,在斯里兰卡内贡博/Negombo附近,一头7.5米长的鲸鱼(被认为可能是大村氏鲸)被渔具缠住。2017年在斯里兰卡观察到的一头活体鲸鱼的吻部有疑似渔具缠绕造成的疤痕。   船只碰撞   有两头大村氏鲸成为船只碰撞的受害者,包括该物种的模式标本——一头11米长的雌性个体,于1998年9月在日本海角岛/Tsunoshima外被发现,以及一头被船只船首撞入马尼拉湾的鲸鱼。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