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管口鱼Aulostomus chinensi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Syngnatharia / 海龙总目Syngnathiformes / 海龙目Syngnathoidei / 海龙亚目Aulostomidae / 管口鱼科Aulostomus / 管口鱼属Aulostomus chinensis / 中华管口鱼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海龙目>管口鱼科>管口鱼属>中华管口鱼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中国有分布
简介
  Aulostomus chinensis/中华管口鱼台译康氏马鞭鱼。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Syngnathiformes/海龙目鱼类的简略描述。   多数身体细长。吻长,口小,位于吻端,靠近猎物后以吸力捕食。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甚延长,稍侧扁。头中长;吻突出呈管状,但侧扁。眼小。口小,斜裂;上颌无齿,下颌具细齿。颏部具一小须。体被小栉鳞,侧线发达。背鳍具VIII-XII 分离的短硬棘,23-28软条;臀鳍与背鳍软条部相对,皆位于体后部,具26-29软条;胸鳍小;腹鳍腹位,近肛门;尾鳍圆形。体色变化大,有红褐色、褐色、金黄色等,亦即具有「黄化现象」的表现。一般体色为褐色,有浅色纵带;背、臀鳍基部另具深色带;腹鳍基有黑色斑;尾鳍上叶,甚至下叶常有黑圆点。   栖息生态: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区。常以倒立的姿势隐身于软珊瑚、藻类或是海鞭旁以躲已避敌人;亦具有当敌人靠近时,会迅速变换成和环境颜色一样的体色,以免自己被发现的〝拟态〞行为。以小鱼、小虾等为主要食物。此外,也常躲在大鱼身泛接受免费的保护。摄食方法是用吸食法。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泛太平洋海域,西起非洲,东至夏威夷,北迄日本,南至澳洲、罗得豪岛;另外分布于东太平洋中部的各岛屿。台湾各地均可发现。   渔业利用:中小型鱼类,偶为潜水或网具捕获,除学术研究及水族观赏外,不具食用价值。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幼鱼(1) 幼鱼(1)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幼鱼(2) 幼鱼(2)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白色个体白色个体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黄色个体黄色个体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红褐色个体红褐色个体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尾部黑色个体尾部黑色个体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条纹个体条纹个体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捕食状态捕食状态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伪装色伪装色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伪装色伪装色
易淆物种
无鳞烟管鱼 Fistularia commersonii
无鳞烟管鱼
  Fistularia commersonii体呈青灰色,具有三叉戟状的尾部,吻部口裂接近水平。
中华管口鱼 Aulostomus chinensis
中华管口鱼
  Aulostomus chinensis体色多变,管口鱼具有圆弧形的尾部,吻部口裂并非水平。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