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五脚虎
/
大斑躄鱼
Antennarius maculatus
生物学分类
Biota / 生物区
Neomura / 新壁总域
Eukaryota / 真核域
Animalia / 动物界
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
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
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
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
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
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
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
Teleostei / 真骨下纲
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
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
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
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
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
Ctenosquamata / 栉鳞派
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
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
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
Batrachoidomorpha / 蟾鱼总目
Lophiiformes / 鮟鱇目
Antennarioidei / 躄鱼亚目
Antennariidae / 躄鱼科
Antennariinae / 躄鱼亚科
Antennarius / 躄鱼属
Antennarius maculatus / 大斑躄鱼
中文
学名
精简
详细
…
>
鮟鱇目
>
躄鱼科
>
躄鱼属
>
大斑躄鱼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荤食
中国有分布
珊瑚安全
无脊椎动物危险
简介
Antennarius maculatus/大斑躄鱼
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皇冠五脚虎,常见的名称还有双色五脚虎。 体表有大量疣状突起,擅长融于环境,颜色变化很大,特征为大块连续的鞍状斑纹。幼鱼栖息于珊瑚礁,成鱼通常栖息于
海绵
,以捕食小鱼为食。其底色从白色、黄色、棕色到黑色,斑点从白色、粉红、锈红到红色不等。
详细资料待补充。
催更
排行榜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成球形或略为侧扁,腹部可膨大,尾柄明显。头高大,头背缘陡斜。吻短。眼小。口裂大,下颌突出;上下颌、锄骨及腭骨均具齿。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体表粗糙,被小棘,并有许多肉质突起。颏部无肉质小突起。背鳍硬棘具3棘,第I硬棘特化为吻触手,且位于上颌缝合处;末端具饵球,通常多叉;第 II硬棘游离,第III硬棘高大,末端弯向后方;第二背鳍长,具软条11-12;臀鳍具软条6-7;腹鳍显然短于胸鳍;胸鳍软条9-10;尾鳍圆形。体色多变,通常为黄色或白色,背部或体侧具有不规则鞍斑,各鳍外缘褐色。本种易与
Antennarius pictus/白斑躄鱼(彩画五脚虎)
混淆,本种具有较大且连续的鞍斑视为特征。 栖息生态:浅海底栖性物种,通常栖息于珊瑚礁区的海绵上面。幼体状似裸鳃类。肉食性,利用吻触手及饵球引诱猎物。母鱼通常产下筏状卵块,内具有相当多的卵粒。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海域,包括马尔地夫、模里西斯、印尼、新加坡、菲律宾、台湾、巴布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新加勒多尼亚等 。台湾分布于东北部及南部海域。 渔业利用:除研究外,亦可用于科学教育,不具渔业利用价值。
幼鱼(1)
幼鱼(2)
幼鱼(3)
部分黑色幼体带有橙点
介于黄白之间色彩的个体
介于黄棕之间色彩的个体
相对罕见的黄绿色个体
品种/品相 [4]
A. m. var.white (白皇冠五脚虎)
白皇冠五脚虎是市面常见的色彩。大多为为白红或白棕配色。
A. m. var.yellow (黄皇冠五脚虎)
A. m. var.brown (棕皇冠五脚虎)
A. m. var.black (黑皇冠五脚虎)
易淆物种
大斑躄鱼 皇冠五脚虎(色型1)
Antennarius maculatus(T1)
第一个“角”的前棱呈柱状凸起,可前倾较大角度,色斑为大块马鞍状,体表大量疣状凸起。其“诱饵”非常具有标志性,可拟态成一条小鱼或小虾。末端白棕相间,甚至有一个眼斑。
白斑躄鱼 彩画五脚虎(白彩画五脚虎)
Antennarius pictus var.white
尾鳍边缘上几乎都有3个较浅的斑点,其“鱼竿”基部细而末端宽大,但“诱饵”无明显拟态特征。
大斑躄鱼 皇冠五脚虎(黄皇冠五脚虎)
Antennarius maculatus var.yellow
第一个“角”的前棱呈柱状凸起,可前倾较大角度,色斑为大块马鞍状,体表大量疣状凸起。其“诱饵”非常具有标志性,可拟态成一条小鱼或小虾。末端白棕相间,甚至有一个眼斑。
白斑躄鱼 彩画五脚虎(黄彩画五脚虎)
Antennarius pictus var.yellow
尾鳍边缘上几乎都有3个较浅的斑点,其“鱼竿”基部细而末端宽大,但“诱饵”无明显拟态特征。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