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五脚虎/
毛躄鱼Antennarius hispidus
生物学分类Biota / 生物区Neomura / 新壁总域Eukaryota / 真核域Animalia / 动物界Eumetazoa / 真后生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 / 后口动物总门Chordata / 脊索动物门Vertebrata / 脊椎动物亚门Gnathostomata / 有颔下门Actinopteri / 辐鳍鱼纲Neopterygii / 新鳍亚纲Teleostei / 真骨下纲Osteoglossocephalai / 骨舌鱼高群Clupeocephala / 鲱头鱼总群Euteleosteomorpha / 正真骨鱼群Neoteleostei / 新真骨鱼亚群Eurypterygia / 宽鳍下群Ctenosquamata / 栉鳞派Acanthomorphata / 棘鳍亚派Acanthopterygii / 棘鳍类Percomorphaceae / 鲈形亚类Batrachoidomorpha / 蟾鱼总目Lophiiformes / 鮟鱇目Antennarioidei / 躄鱼亚目Antennariidae / 躄鱼科Antennariinae / 躄鱼亚科Antennarius / 躄鱼属Antennarius hispidus / 毛躄鱼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鮟鱇目>躄鱼科>躄鱼属>毛躄鱼
特性标签
咸水环境
荤食
中国有分布
珊瑚安全
无脊椎动物危险
简介
  Antennarius hispidus/毛躄鱼在国内市场通常被叫作虎纹五脚虎。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Lophiiformes/鮟鱇目鱼类的通用描述。   鮟鱇鱼为中型底栖鱼类,多潜伏海底,眼睛几乎无用武之地,懒惰,不善游泳,多靠腹鳍爬行。   鮟鱇鱼口内有锐利而且朝内倾斜的长牙,基本上,被咬中的猎物绝不可能逃走;而且拥有弹性的胃,因此某些种类能吃下比自己大的鱼类。身体裸露无鳞,在头体上方及体侧边缘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质突起。   鮟鱇鱼头部上方的肉状突出,形似小灯笼,是由鮟鱇鱼的第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灯笼内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作用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鱼都有趋光性,于是小灯笼就成了鮟鱇鱼引诱食物的利器。其英文名Anglerfish(垂钓的鱼)也来自于此,而中文名是其音译。   以下摘录自《台湾鱼类资料库》:   形态特征:体成球形或略为侧扁,腹部可膨大,尾柄明显。头高大,头背缘陡斜。吻短。眼小。口裂大,下颌突出;上下颌、锄骨及腭骨均具齿。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体表粗糙,被双叉小棘。颏部无肉质小突起。背鳍硬棘具3棘,第I硬棘特化为吻触手,且位于上颌缝合处;末端具饵球,不分叉,饵球表面具有相当多细丝;第 II硬棘游离,第III硬棘高大,末端弯向后方;第二背鳍长,具软条11-12;臀鳍具软条6-7;腹鳍显然短于胸鳍;胸鳍软条9-10;尾鳍圆形。体色多变,通常为黄褐色,体侧或具暗褐色蠕状斑纹,腹部通常无斑。本种极易与Antennarius striatus/带纹躄鱼混淆,本种的饵球不分叉,腹部通常不具斑纹。   栖息生态:浅海底栖性物种,通常栖息于珊瑚礁区或砂泥底区。肉食性,利用吻触手及饵球引诱猎物。母鱼通常产下筏状卵块,内具有相当多的卵粒。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海域,包括东非、印度以及马来西亚到摩鹿加群岛,北到台湾,南至澳洲北部。台湾产于东北部、西南部及南部海域。   渔业利用:除研究外,亦可用于科学教育,不具渔业利用价值。
虎纹五脚虎 Antennarius hispidus 毛躄鱼 幼鱼 幼鱼
虎纹五脚虎 Antennarius hispidus 毛躄鱼 亚成 亚成
虎纹五脚虎 Antennarius hispidus 毛躄鱼 成鱼 成鱼
易淆物种
毛躄鱼 - 虎纹五脚虎 Antennarius hispidus
毛躄鱼 - 虎纹五脚虎
  Antennarius hispidus饵球不分叉。体色一般具有暗褐色蠕状斑纹,但腹部通常不具斑纹。
带纹躄鱼 Antennarius striatus
带纹躄鱼
  Antennarius striatus饵球分叉。体色多变,体侧可能为蠕状斑纹、暗色斑点、斑纹与斑点具在、完全无斑点以及斑纹。
鱼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