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Acipenser schrenckii/史氏鲟常见的名称还有施氏鲟。
暂未整理资料。
以下为Acipenser/鲟属鱼类的简略描述。
相较于Huso/鳇属,本属鱼类口裂较小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背鳍40;臀鳍30;胸鳍35;腹鳍25。鳃耙36。
体长为体高的7.72倍,为头长的3.61倍。头长为吻长的1.70倍,为眼睛长的7.56倍,为眼间隔的2.82倍。
头略呈三角形,吻较尖,头顶部扁平。口下位,较小,横裂,口唇具皱褶。口前方具触须2对,横行并列,须较长、须长大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吻下面须的基部有疣状突起,故名七粒浮子。眼小,位头的中侧部。
背鳍1个,后位,起点在腹鳍之后。臀鳍起点在背鳍起点后下方,后缘微凹入。胸鳍位鳃孔后下方,第一不分支鳍条发达呈硬刺状。腹鳍位背鳍前,末端可达背鳍始点下方。尾鳍为歪形尾,上叶长于下叶。
体无鳞,皮肤较光滑。体具5行纵列的骨板。每个骨板上均有锐利的棘。背部骨板13,第1硬棘最大;左右侧骨板37;腹侧骨板11。
体侧及背部褐色或灰色,腹部银白色。褐色类型多栖息在黑龙江的中下游,灰色类型多栖息在河口。我国史氏鲟的体色属前种。
大小:背鳍40;臀鳍30;胸鳍35;腹鳍25。鳃耙36。
体长为体高的7.72倍,为头长的3.61倍。头长为吻长的1.70倍,为眼睛长的7.56倍,为眼间隔的2.82倍。
生活习性:为典型的河道鱼,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喜栖息在水色透明、石砂底质的水域内。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多以小鱼和底栖动物为食。鱼体长达1080—1160mm时性成熟,雄鱼成熟较雌鱼早,约9—10龄。怀卵量为51万—280万粒。5—6月产卵,有时可延至9月初。产卵地点多在江河干流,底质为小石砂砾。成熟卵径为2.5—3.5mm。
国外分布: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河口、石勒卡河及额尔古纳河也有分布。
国内分布:我国黑龙江中游、松花江、乌苏里江。
经济意义:为黑龙江大型名贵经济鱼类,一般体重5kg左右,最大个体可达90kg。其肉营养价值高,鱼卵更为名贵,鳔及脊索都可制成鱼胶。由于黑龙江水域污染等原因,史氏鲟资源量减少,为此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1957年首次对雌鱼注射鲑、鲟类脑垂体,在水温17℃经24小时排卵,获2万尾苗。
经济价值:为黑龙江大型名贵经济鱼类,一般体重5kg左右,最大个体可达90kg。其肉营养价值高,鱼卵更为名贵,鳔及脊索都可制成鱼胶。由于黑龙江水域污染等原因,史氏鲟资源量减少,为此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1957年首次对雌鱼注射鲑、鲟类脑垂体,在水温17℃经24小时排卵,获2万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