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齿海蛇[暂]Polyodontognathus caerulescens
生物学分类
中文学名
精简详细
>有鳞目>眼镜蛇科>多齿海蛇属>多齿海蛇
特性标签
中国有分布
简介
  Polyodontognathus caerulescens没有正式的中文名,暂译为多齿海蛇,常见的名称还有Hydrophis caerulescens/青灰海蛇[误]。   暂未整理资料。
催更
排行榜
     以下为Reptilia/爬行纲动物类的简略描述。   表皮厚且覆盖鳞片,可远离水边生活。属变温动物,代谢较低。   以下摘录自《中国动物志》:   形态描述:鉴别特征 头较小,体前段不细长,后段侧扁。体最大直径为颈径的2—3倍;毒牙之后有上颌齿14—18枚;腹鳞小,通身清晰;体鳞强烈起棱;体后部鳞片略呈复瓦状,鳞尖平截;第3、4枚下唇鳞缘常嵌有一枚小鳞。成年个体头部暗灰色,可有浅色纹;背青灰色,具宽横斑,横斑向腹面渐细,腹面黄白色。   形态描述 依据Smith(1926:90)描述。   全长近1000mm,头暗灰色,幼体头黑色,有时有浅色斑纹。背青灰色,有40—60   个黑色宽横斑。在体前部,横斑的宽度约为斑块间隙之两倍。宽斑向腹面渐渐变细,在   身体最粗部形成的横环可能不完全,随个体长大,斑纹渐不清晰,背部几为全灰色。头   较小,躯干前部不十分细长,后部侧扁,最大体径为颈径的2—3倍,眼径略大于或等于眼口间距离,额鳞等于或常短于其与吻鳞间距离。眶前鳞1,眶后鳞1,有时为2;前颞鳞2,有时为3;上唇鳞7—8,第2枚与前额鳞相切,第3、4枚入眶;下唇鳞4对与颔片相切;在第3、4枚下唇鳞的唇缘常有一枚小鳞。背鳞强烈起棱;颈鳞31—43行,体鳞38—54行;体后鳞片稍呈覆瓦状排列,鳞尖平截;腹鳞253—334枚,通身清晰,其宽度不到相邻体鳞的二倍。肛前鳞大。   上颌齿:毒牙后上颌齿14—18枚。   文献记载:Smith(1926:93)报道2号采于中国青岛的成年雄性标本的体鳞,颈部为36—41行,体最粗部44—49行,腹鳞286—292枚。   大小:全长近1000mm。   生物学:每次产2—6条仔蛇。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从印度洋经南中国海至印度尼西亚到澳大   利亚北部沿海。   国内分布:台湾及山东沿海。
在小程序内显示全部内容
鱼友评论